安徽亳州市采取四条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向特色产业要增收。按照我市“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1468”战略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围绕“药、牧、菜、粮、棉、林”六大特色做文章。粮食生产要围绕“优质、高产、高效”主题,集中力量抓好粮食作物“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示范行动。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实现节本增效。要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种粮收入。要认真落实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好化肥限价政策,千方百计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二是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增收。发展产业化关键靠培育龙头企业。要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强力推进“121强龙工程”,引导龙头企业在经营机制创新、科技含量提升、绿色品牌塑造、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坚决执行国家和地方出台的龙头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在行政审批、工商登记、土地开发利用、出口退税等方面实行优先优惠,切实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继续落实好金融服务三农安徽行动计划。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争取“长三角”市场、资金、技术和资源,吸引省内外大企业、大龙头进入我市建基地、办分支机构。
三是向劳务经济要增收。当前,我市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有100万左右,一些地方的劳务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在重视向市外输出农民工的同时,三县一区所在地和较大规模建制镇,要在帮助农民转移就业上做出更大努力。要提高劳务输出的服务水平。拓宽输出渠道,特别要提高有组织输出的比重;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积极妥善地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做好跟踪服务,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是向农村二三产业要增收。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进一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鼓励商贸企业发展农村连锁配送、网上营销等现代流通业和新型营销体系,加快发展一批农业物流企业。要充分运用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外资、东部资金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