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三措并举抓好农民增收工作
今年以来,泰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以建设新农村为总抓手,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大重点,三措并举抓农民增收,呈现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更加殷实的良好态势。据统计,全市农民一季度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81.1元,首次突破千元,人均比上年同期增加149.6元,增长16.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8个百分点。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向调整要收入。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培植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带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到把区域调专,把规模调大,把特色调强,把质量调优,把效益调高,把农民调富。在种植业方面,全市重点培植优质粮、蔬菜、干鲜果、畜禽、苗木花卉、桑蚕6大主导产业和有机蔬菜、泰山池藕、泰山系列食用菌、泰山中药材、泰山茶、新泰黄花菜、肥城桃、宁阳大枣8大特色产品,主攻设施农业建设和高值田开发,重点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亮点的高产值、高收入经济作物,肥城市有机蔬菜,岱岳区良庄镇、房村镇、宁阳县华丰镇大棚瓜菜,肥城市王庄镇、桃园镇、新泰市楼德镇覆膜土豆等一大批区域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区域特色优势进一步明显。全市春季农业结构调整新增高效经济作物面积5万亩,新增高值田面积3万亩,新申报绿色食品小麦10万亩,新增加有机蔬菜6000亩。全市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5906万元,同比增加2533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0%;全市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475.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0.6元,增长11.9%,拉动农民现金收入增长5.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人均从事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335.9元,增长3.4%。
2、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增值要收入。各级摆脱传统农业局限,围绕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强市,以强市富民兴企为目标,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全力加快“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力争年内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民人均增收20元以上,新吸纳10万农民到龙头企业实现就业。建立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2006年每个县市区规划一处加工示范区。加快培大培优培强龙头企业群体,集中力量培植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公司、肥城银宝公司、泰安复发中记有食品公司、蒙牛乳业泰安分公司等30余家规模大、市场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骨干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农业招商引资步伐,包装一批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开发、休闲、观光等项目,引进建立一批新的龙头加工企业,努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强市。年内每个县市区新建投资过一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8—10个,其中3000—5000万元的2—3个,过5000万元的至少1个。加快探索形成新机制,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股份合作制农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带动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使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到目前,全市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引进新建和扩建农产品加工运销项目9个,项目总投资1.56亿元。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300余万亩,带动农户70万户。据调查,一季度全市农民从事第二产业人均现金收入60.4元,同比增长1.03倍;从事第三产业人均现金收入79.2元,同比增长12.7%。
3、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向非农产业要收入。全市整合农业教育培训资源,突出抓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10万农民培训工程”和“10万农民劳务输出工程”,积极探索建立“订单式”、“定向型”、“储备式”技能培训新模式,大力提高农民工务工技能和自主创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务输出以普壮工为主向以技能工为主的转变,打造泰安劳务输出品牌。年内劳务输出新增加8—10万人。一季度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35.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2.1元,同比增长20.8%,占农民现金收入增加额的61.6%,拉动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长9.9个百分点,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全市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236.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3.7元,同比增长29.5%;农村常住人口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人均为176.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0元,增长26.6%,拉动农民现金收入增长4.0个百分点。(泰安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