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新疆农民增收的重要选择
对于新疆人来说,设施农业在几年前或许还是个陌生的名词,但今天它不仅左右着人们的菜篮子,还肩负着丰富淡季瓜果市场的重任。尤其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全疆各地特别是南疆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又一战略选择。截至2005年底,新疆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了40.9万亩,其中温室27.4万亩,拱棚13.5万亩,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119万吨。
农民的致富途径4月14日,在自家院子大棚内锄草的王梅,喜滋滋地说:“去年我的两分大棚地一个月就收入了3000多元。”王梅是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古城东村村民。她在庭院内搞大棚育苗已有七八年了,以前主要培育自家的早熟莲花白、辣椒、番茄和西瓜苗,争取缩短生长期保证产量的同时,卖个好价钱。近年来,当地种植洋葱的农户越来越多,她家的大棚成了稀罕物,一到春季就有许多乡亲找她代育洋葱苗。
2004年,她在大棚小片试育成功,2005年,她与镇上两个洋葱种植大户以每100克洋葱籽种140元的价格,签订了每年代育2.5公斤洋葱籽种的长期合同。
如今,她家早已不种粮食了,一门心思做起蔬菜种植。去年,她家种的9亩辣椒、莲花白、番茄收入2万多元,两分地大棚收入3000元,加上丈夫农闲外出打工,总收入有3万多,三口之家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近几年,新疆许多像王梅一样的农民,不再是“粮农”,做起了“菜农”、“菇农”、“花农”。
另外,一些地方的设施食用菌、果品生产和温棚育苗效益也非常显著,如米泉市的食用菌生产,目前已成为该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占到全市种植业收入的39.4%,农民来自食用菌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14元。
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乡节能日光温室冬季生产黄瓜,9月播种,10月定植,11月下菜,可以延续到翌年5至6月,单棚黄瓜产量可以达到14吨,平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高的达到2万多元。
在显而易见的利益面前,少数民族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人也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区设施农业从业农民达到2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农民已经达到了13.4万人,占从业农民总数的59%,而且还涌现出了一批高产高效的典型。伊宁市喀尔墩乡去年新建了110座温室,其中98%由少数民族农民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
设施农业已越来越显示其高效产业的地位,已经成为新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设施农业前景广阔
设施农业在新疆颇有成效的发展,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为此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特意组织了专题调研组,对全区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显示,设施农业生产具有传统农业生产不可比拟的高效益优势。新疆设施农业最高每亩年纯收入可达12万元,最低每亩年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近几年南疆设施农业每亩年纯收入平均达到2000元左右,其中,普通日光温室每亩年纯收入3000元左右,塑料拱棚每亩年纯收入1000元左右。
仅在伊犁州一个地区,2005年设施农业就实现总产值1.95亿元,纯收入1.25亿元,农民人均设施农业收入达到92元,而该地的设施蔬菜面积只占蔬菜正播面积的18%,产值却占到蔬菜总产值的39%。
目前,仅南疆五地州就有15万多劳动力从事温棚蔬菜生产,有近3万名农民参与蔬菜的贩运和销售。
调查组发现:设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丰富产品供应的同时,也拓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还推动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精细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设施蔬菜生产由单一的春提早向秋延晚和冬季生产发展,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
经过多年发展,新疆设施农业生产从最初以乌鲁木齐市和地(州)所在城市为中心,向全区各县(市)扩展,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目前全区万亩以上相对集中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达到5个,千亩以上连片基地近30个,初步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具有一定规模的日光温室群,涌现出一批韭菜乡、黄瓜乡、辣椒乡和番茄村、蘑菇村等专业化生产基地,规模效益逐步显现,也为产业化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调查组统计,目前全疆淡季蔬菜自给率已由过去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48%,对平抑蔬菜价格,发展菜篮子生产,丰富市场供应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市场仍需开拓
市场开拓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随着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全疆各地都把培育市场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他们首先进行市场的新建和改造,积极建立市场营销网络。伊犁支持山东寿光绿光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伊犁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该市场占地面积200亩,投资规模8000万元,2006年10月竣工,届时将成为北疆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阿克苏地区建立产地交易、集中批发、零星销售三种市场流通模式。
各地还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和经纪人,提供市场产销信息,扩大产品销售量。喀什地区有各类蔬菜协会60多个,农村经纪人5000多名,建立销售网点30多个,靠他们叶城县在生产旺季时,每天就能销售反季节蔬菜200吨以上;阿克苏市成立的无公害蔬菜协会,组织了2000多户会员统一了注册“民心”牌蔬菜商标;伊宁市成立了蔬菜协会、香菇协会、草莓协会等。
各地还积极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促进设施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库尔勒市英下乡由30名蔬菜种植大户入股200万元,组建了英康无公害蔬菜配送中心,统一组织蔬菜销售;米泉市依托红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食用菌基地70万平方米,形成3400多吨的年生产能力,带动了全市400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建成了全疆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稻香菇”为品牌的食用菌已远销内地。
许多地(州)还以中亚国家市场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发展外向型设施农业,促进反季节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向西输出。
总体来看,虽然新疆设施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产业化发展仍比较缓慢,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开拓相对滞后,龙头企业鲜有介入,以农民为主体的产销合作组织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生产经营方式还是以个体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渴望多方支持
事实上,新疆不少地方政府是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来抓的。各地在推动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也制定了许多优惠、补贴政策。但与内地省份相比新疆发展设施农业的差距不小。
不少主管负责人希望:金融部门把设施农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增加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把设施农业用水、用电执行农业用水、用电标准;通过招商引资、土地置换等方式,积极吸引各类民间资本。
一位专家指出:目前全区农口在册的2900名设施农业技术员中,学园艺专业的不多,有一部分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匮乏。
设施农业调查组建议,自治区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并对贷款进行贴息;组织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开展科技攻关;建立科技生产示范园,使之成为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和技术培训的核心基地;广泛开展农民培训,配套培训设备,编印培训资料等;在设施农业生产规模较大和商品化生产程度高的县(市)建立工厂化育苗中心,统一品种;对现有温室的更新改造进行补贴;对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进行补贴,建立信息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最为紧迫的是建立设施农业领导小组;建立设施农产品无公害检验检测体系,为构建全疆以设施蔬菜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