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西藏山南地区农牧局四大举措确保农牧民增收

日期: 2006-05-13 00:00 作者: 来源:西藏农牧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主要内容,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服务。近日,记者从山南地区农牧局了解到,今年,他们将结合农牧部门实际,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农牧民增收新渠道,确保农牧民增收。

  一、抓好常规农牧业生产,着力提升第一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

  山南地区农牧局相关领导告诉记者,搞好农牧业,就要打破常规,有所创新,要转变农牧业经营理念,打破当前农牧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状态,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基础,发挥基础产业的支撑作用。要继续抓好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粮、经、饲三元结构,今年,农牧局力争使粮食总产稳定在3亿斤以上,油菜总产达到2800万斤。力争成畜死亡率控制在1.6%以内,幼畜成活率达到90%以上,牲畜出栏率控制在35%左右。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优势畜种饲养数量,加大出栏数,提高其商品转化率。提高农牧科技含量和科技转化率。大力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强化科技承包与服务,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1764亩,使山冬6号、山油2号等良种覆盖率达到84.7%,使农牧实用技术在农牧业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35%。同时完成6万个绵羊单位的异地育肥和新增改良黄牛1.6万头的任务。其次是进一步加强农牧业的硬件装备水平,完成扎囊等三县兽防站建设和航空港动检站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机化进程,力争使农机化程度达到90%左右,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常规农牧业和农牧业硬件装备设施建设2000多万元的投资拉动。全地区第一产业实现产值5.5亿元。

  二、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着力打造现代农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效益。今年农牧工作要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继续抓好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四大基地”建设,扩大以藏鸡为主的禽类养殖规模,继续抓好大蒜种植与销售,以及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和黄牛改良种源、奶源基地建设,实现国家对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开发投资3100万至3500万元。

  另外,要进一步加强农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与培养,强化产、供、销一体化组织建设,使农牧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升级、上档次,创出地区性企业品牌,为市场型、产品型农牧业创造条件。力争2006年扶持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至2家,扶持地区级龙头企业3至4家。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转化吸收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带动农牧民增收

  鼓励农牧民从事非农产业是增加他们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今年,山南地区农牧局将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劳力进城、劳力脱农等渠道,合理调整、调配农牧区劳力资源,加大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力度,带动农牧民增收。一是加大投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2006年争取乡镇企业贴息贷款项目16个,落实贴息贷款2158万元;计划引进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项目3个,引进资金6100万元;全地区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15亿元,同比增长20.39%,从业人员达6025人。与此同时,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全地区6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1.76亿元,带动农牧民9345户。二是狠抓多种经营,提高组织化水平。全地区多种经营收入实现4.85亿元,同比增长12.15%。三是加大劳务输出服务力度。加强农牧民务工培训,提高就业技能,计划培训农牧民6100人次,全地区劳务输出人数达13万人次,实现劳务输出总收入1.85亿元。

  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改善农牧民人居环境,带动农牧民增收

  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山南地区农牧局将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政府主导、民办公助的方式,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

  加强游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山南地区农牧局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对浪卡子、错那、措美、曲松、加查、桑日、洛扎7个县2119户、10619人实施游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按国家投资每户1.5万元计算,努力争取国家投资3180万元。加快扎囊县扎其乡扶贫联系点民房改造工程建设步伐,按照地委、行署的统一要求,在去年筹措资金11万元进行民房改造22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扎其扶贫联系点民房改造工作力度,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体现民族特色的原则,2006年力争完成25户的民房改造任务,以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牧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