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干县:技术培训成为撬动农民增收的支点
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称号的新干县,如今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其中除了政府的引导政策的扶持外,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知市场的农村人才的迅速崛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新干县坚持把培训农村人才作为一项产业来做,探索出了一条“提高素质—对外输出—回引创业—内转就业”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之路,使技术培训成为撬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支点。
打造人才培训网络:由“分散型”向“组织型”转换
新干县的农村人口占90%,农村劳动力超过20万,其中富余劳动力达5万余人。随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新的生产方式,不仅呼唤着农民提高科技素质,而且使大批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许多富余劳动力纷纷进城打工、淘金。但单纯体力型和自发性的打工方式让技能较低、知识相对贫乏的打工者常常只能靠体力吃饭甚至碰壁。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县委书记刘贤清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说。新干县的决策者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使农民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才能尽快走上富裕道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于是,他们坚持党管人才,由组织部门牵头、合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确定了“政府推动、城乡参与、全程服务、市场运作”的总体工作思路。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变成实用型人才,该县专门成立了农村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筹资150多万元于2005年初建立了全省首家农村人才交流基地——江西赣中农村人才市场。这是全省唯一在县一级设立的省级人才市场。新干县将其列为全县67个创业工作平台之一,提出了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培养农村骨干人才600名,产业技术农民6000名,农村人才交流总量达1万人的工作目标。同时,配套完善了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以新干县第一职业学校、赣中科技学校、蓝海职校和“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以及龙头企业培训基地为阵地的专业互补、资源互助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如今,劳动部门已提升为县委、县政府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的前哨,专门为农村人才创业提供 “报名、组织、培训、办证、签订合同、输出、跟踪管理、后方保障、内转、回引”一条龙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信息平台,将农村人才服务中心、职校、乡镇、村组成一个覆盖全县并延伸到村的信息网络,这个网络可为劳务信息的反馈和接收市场的用工信息进行即时服务。今年来,县、乡镇、村三级农村人才创业工作站建立的农村实用人才库,第一季度就有2000多农民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找到了工作。
纳入教育整体规划: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嬗变
为培养新型农民,新干县把农村人才的技能培训纳入全县教育整体规划。县委县政府对培训工作的选项、资金、师资、场地等进行统筹安排,通过政府的组织、整合、推动,全县形成了一条县、乡镇、职校、农村四级较为完善的农民培训链。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县共举办了乡土人才培训23期,培训各类农民工2100余人次。桃溪乡香菇产业3位“乡土秀才”试种反季节香菇取得成功后,向种植户提供全套种植技术服务,使反季节香菇种植在全乡推广。去冬今春,香菇产量由原来的300万公斤猛上升到500公斤,年获纯利2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1800余元。
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针,为新干县提高农村人才整体素质和就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选择。新干县赣中科技学校根据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开设了电工、餐饮、保安、建筑、维修、电子等岗位技能培训。该校校长告诉笔者:“今年培训的200多名农村学员所学专业,均是沿海大中型企业急需的。学员毕业后,全部可以找到工作。这不,上个星期广东就有多个企业来电话,要招我们的学员。”
在完成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嬗变后,新干的决策者们又开始操心为他们寻“婆家”。县领导亲自带队到广东、福建、浙江等省联系劳务输出,洽谈劳务合作,分别与56家名牌企业和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县里每年都由政府埋单,在县内组织2到3次招聘会,让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仅今年春季就向农民推出了2000多个岗位。为拓宽农村人才境外劳务就业市场,该县还被省政府批准为全市首家“出国劳务输出县”。每年不仅向浙江等沿海省份输出农民工5000多人次,还向日本等国输出技术型劳力100多人。
打造平台出台政策:由“输出型”向“回转型”迈步
新干县委、县政府认为,作为经济欠发达县,输出劳动力不是最终的目的,必须通过“输出、回引、转移”这条路子,引导农民工从“挣票子、盖房子、学点子”转到“换脑子、创路子、办厂子”上来。为此,新干县实施了“回引”工程,鼓励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他们为回乡农民投资兴业打造了“两园五城”工业长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回乡农民创业提供宽松环境。此外,新干县利用工业长廊作为发展平台,做大做强盐化、粮食加工、玻璃、箱包皮具、塑编包装五大支柱产业,不断拓宽本地就业领域,创造就业岗位。今年1—3月,全县新上马企业62家,新增就业岗位3200个。至此,全县工业企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便达2万多人。
徐桂华是回乡创业的典型代表。他在外漂泊几年后,看中了家乡创业的良好环境,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创办了江华水泥厂、板材厂。现在他所创办的企业已涉足到建材、玻璃等4个行业,拥有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吸纳富余农民560多人。
以情感牵动在外“务工农民老板”扶持家乡建设,是新干县实施“回引”工程的另一措施。在广东花都办厂的城上乡彭喜生、徐冬生等农民企业家逢人便说,是浓郁的乡情和良好的创业政策激励他们回乡创业和发展的。他们瞄准家乡的丰富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以每10万元一股进行箱包加工募股投资,目前已有100股总额1000万元在新干注册。
一石激起千层浪,百舸竞发显风流。完成资本积累的“务工老板”纷纷回乡创业,创办的公司、经济实体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给新干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据初步统计,全县有200多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创办各种经济实体达180多个,总投资3.5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及下岗职工近1.5万人。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3680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741元,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