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金州区以项目为主导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4月18日,位于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镇姜家村的农业科技园区内分外热闹,首期投资达6.5亿元的东北最大奶业、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正在这里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创立了“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社员”这一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政府提供总额为1.4亿元的资金用于解决贷款贴息和其他相关的补贴赔偿,帮助农民解决购牛费用。项目建成后,将有大约1万户农民从这种新型合作产业链中受益,拉动农业增加值可达5亿多元。姜家村的农户王有为高兴地说:“不仅买奶牛的本钱不用发愁了,今后也不用操心牛奶的销路了,养牛户赚钱这回可有保障了。”
这只是金州区以农业大项目为主导,牵动发展新产业,构筑保障农民长久增收机制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作为“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区,金州区农业园区已入驻各类大项目达123个,引进资金4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便达到22个,作为我省都市农业发展的龙头地区,金州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产业化链条也不断得到延伸,目前区内近六成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并从中受益。
近年来,面对新形势,金州区强烈地意识到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保障农民能够长久增收,必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创新。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金州区的决策者们决定从调整产业结构上入手,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以农业大项目为主导,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特色产业。
在这一发展思路下,一个又一个像金牛奶业这样的新项目、大项目纷纷在金州落子布局,这些农业产业项目的建设和实施直接构建了这个区农村新产业发展的框架。如今,大樱桃、奶业、海参、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已逐步成为土地上、海洋中的“主角”。同时为让“主角”更闪亮、形成更大规模,金州区在财政投入上不遗余力,仅2005年全区支农资金便达到1.8亿元,其中,区财政安排支出7828万元,增长36.8%,是财政支农资金最多的一年。目前,金州区已经先后完成10万亩大樱桃、10万亩黄桃、10万亩海参养殖、10万亩蔬菜保护地建设,新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10个,标准化饲养小区20个,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0%。目前,包括10万头奶牛基地建设、杏树屯镇的国家级中心渔港、杨家村的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乐的10万平方米绿色蔬菜批发中心等一大批新的农业大项目正在兴建当中,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势必将对金州的农业经济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
新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实现长久增收提供了保障。在金州区向应镇城西村,大连向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村民承包的土地折价入股的方式,让农民成为“股东”。企业投产后,利润的60%用于扩大再生产,40%用于股金分红,无论公司盈亏,每年每亩给予保底分红200元,每亩土地纯收入可达400元,是过去种粮收入的4倍。此外,入股村民还可继续承包公司的大棚,也可到公司打工,目前在公司常年上班的农民有500多人,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到2006年3月,入股农民已经增至224户。
符合地区发展条件大项目的纷纷上马,成为金州农村经济的“加速器”,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底,金州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3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