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上海:草莓--青浦白鹤农家的摇钱树

日期: 2006-04-14 09:36 作者: 来源:上海农业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上世纪九十年代,白鹤镇赵屯地区农民个人储蓄突破5亿大关,又据赵屯地区三家金融机构统计,草莓上市季节一过,农民个人储蓄猛增6000万元。这在当时的青浦地区传为美谈。今年,春回大地之机,我们走访了梅桥村草莓种植户沈希林,他说:"科技进农家,农民致富快,家里种2亩草莓,首茬收入近3万元,接下来还有番茄、玉米等其他复种经济作物的收入"。草莓收获季节,客商云集,"山东小王"设点收购,一天收购5万斤,装进塑料箱,车子驶入高速公路,直达山东、济南、北京等地,营销蛋糕越做越大。

  千年古镇白鹤,不仅是"中国草莓之乡",而且草莓、食用菌、香丝瓜、糯玉米、优质稻米"五朵农业产品金花"叫响;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而且"江南丝竹之乡"、"沪剧之镇"在上海也叫响。白鹤镇是上海第一大港口所在地,历史悠久。唐宋时期,这里烟火万家,商贾云集,号称小杭州。现在地处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青浦区白鹤镇交界处,水陆交通便捷。土地总面积58.3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5万亩。其中优质稻米2万亩,草莓1万亩,蔬菜1万亩,优质瓜果、玉米5千亩。全镇2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万多户人家,1千多家企业,4.6万户籍人口。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7亿元,第二产业13.6亿元,第三产业8.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2.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8.3亿元,农业产值4.2亿元,人均分配水平达到8127元,财政收入6.4亿元。

  白鹤镇在狠抓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产品。早在1986年,梅桥村一位普通妇女叫邹学红,她化120元从上海市农科院买回12棵草莓母苗,秋天把它移栽到自家杂边地上,成为第一个草莓示范户。第一年她家增收上千元。她又把目光瞄准自家3亩承包地,精心培育种苗,扩大种植面积。为了夺取草莓生产好收成,她虚心向市农科院专家教授学习,蹲点在梅桥村的草莓专家郑老师不厌其烦,悉心指导。1990年,邹学红种植3亩草莓,获利2万元。1992年,她又到白鹤镇大盈种子场承包10亩土地,创新种植草莓,还3次到市农科院请来日本草莓专家森下昌三博士,作现场指导。邹学红还采用精美包装,让草莓飞进宾馆、饭店乃至居民家中。她成为赵屯地区叫得响的"草莓大王"、上海市"双学双比"女能手。一花引来百花开,以星火燎原之势,滚雪球似地发展草莓生产示范户,全镇拥有一百户。

  纵观草莓发展史,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自由种植为主的粗放型露地草莓种植期。受自然条件影响,毕竟农民经济收入不稳定,丰年收入增加,灾年收入减少。但是种草莓,农民手头经济活络了。第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科教兴农为先导,保护地设施栽培为重点,草莓生产发展迅猛,草莓种植户,旱涝保丰收。第三,进入21世纪,草莓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向观光型、市民休闲体验型草莓生产方向发展。与国际接轨的AA级有机草莓应用而生,无公害、绿色健康食品草莓,倍受市民亲睐。

  草莓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草莓属蔷薇科草本植物,浆果类水果,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钙、磷等微量元素,酸甜适中,口感好,易消化,被誉为"水果之王"。其次,草莓是农家的一棵摇钱树。据有关部门1993年统计资料,镇盅子草莓6000亩,4500农户几乎家家种。设施草莓每亩均收入达15000元,亩产1500公斤,是露地草莓收入的5倍。

  "中国草莓之乡"鲜花姹紫嫣红。如今,一些都市白领阶层,纷纷举家到白鹤有机草莓农场旅游观光,进入草莓棚采草莓,快乐无比。他们带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脉脉温情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无限深情;带回的则是市郊农民的淳朴风情和全家放松了的愉悦心情。这是草莓生产既有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又有促进精神文明的功效。

  白鹤草莓生产奏响三步曲,做好特色农业品牌产品文章,发展前景更加美好,成功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是领导重视用功抓。镇党政领导把草莓文化作为农村一门学问,用功研究、用功培育、用功实践。在镇"远景规划"、《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政府年度计划》中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激励机制。镇《三年行动计划》中,计划扶持农业特色经济资金为821.5万元,其中,草莓扶持资金为139万元。农业结构调整中,镇注重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促进农民富。上海大都市草莓需量大,而草莓种植户送货到上海,交通是瓶颈。有些农户偷偷摸摸用卡车送,交通事故接二连三。镇政府跟上海公交三场商量"双赢"措施,几十辆公交车架起了草莓上市的金桥,农民鼓起了钱袋,个个喜笑颜开。如今,赵屯草莓交易市场取代了公交车辆,各路营销商慕名纷至沓来,草莓成了"皇帝女儿不愁嫁"。赵屯地区又有"家乐福"配菜中心,每年把100多吨优质草莓送往超市,农民得利更多。

  二是科教兴农用心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白鹤草莓生产蓬勃发展,得益于科学的力量。市、区、镇、村四级科技网络作用大。青浦区科委扶持成立赵屯草莓农业创新服务中心,建立草莓研究所,精心培育"新屯一号"等草莓新品种。2000年6月,赵屯草莓研究所接受向国家环保总局南京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有机认证检查,获得有机农场证书、销售证书、有机商标使用证。这是国内第一家通过OFDC认证的有机草莓。有机草莓栽培技术规程和种苗繁育技术在国内也属首家。从国内外65个草莓品种中经过品比试验,筛选育成的"新屯一号"、"新屯二号"成为有机草莓栽培新品种,又推广到广大农户。今年1月"赵屯桥"草莓获市著名商标。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10月白鹤承担国家级农业科技项目《有机草莓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蔬果有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科技成果奖有20多个。市农科院、农学院专家教授下乡蹲点指导、编书出版,白鹤镇的成人学校、农业、科协部门也编写乡土教材,举办草莓科技培训班,青浦区科委、科协和农业部门专家登门上课,热情喔,在草莓生产发展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白鹤镇当地从事草莓生产技术研究指导的科技人员有10多位。其中刘广学是青浦区乡镇中唯一的高级农艺师,又是沪郊有机草莓栽培第一人,2004年荣获上海农业科技创新人奖。还有6名农艺师、2名助理农艺师,成为当地草莓生产中科技领军人物。

  三是以点带面用力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草莓生产中,梅桥村是一个闪光点,又是镇里的一个示范点。镇党政领导曾出过一个调研课题:梅桥草莓一点红,何时全镇实现一片红?各路兵马纷纷出动,千方百计各显神通,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当时的农业公司经理汤美娟心领神会,由公司出资购买40套管棚,扶持一个经济后进村种设施管棚草莓。一时间,物色示范户、进行科技培训、解决草莓种苗、落实有机肥料,忙得不亦乐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村草莓种植户家家获得较好收成,尝到了甜头。第二年这个村里农民纷纷自掏腰包成千上万元,舍得投资购买管棚,掀起了大种草莓的热潮。当时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要想快点富,赶快学习科技示范户"。由此,当时赵屯地区9个村,村村种草莓,家家很忙碌,管棚一下子猛增到5000多只。与一些地区比,三多三少十分明显:走勤劳致富之路的人多、家庭和睦多、银行存款多;游手好闲人少、搓麻将赌博的人少、家庭邻里闹不团结少。

  而今,草莓生产成为"万亩草莓、万人上岗、亿元创收"的民心工程。在"强村富民"、"和谐村镇"建设中依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二千多纯农户和三千多兼职劳力,从草莓生产中增加家庭收入。现在的草莓生产,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正向提高草莓品质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同时,在不断提高农田利用率、产出率增加复种指数方面下功夫,做文章。草莓采摘完后,在田里复种番茄、玉米、绿叶蔬菜等经济作物,为社会提供更多农产品,也为农户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尤其是开辟一百多亩"AA级有机草莓园",推进旅游观光型农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一个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