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创造新信阳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已成为河南省信阳市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 年,全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123 亿元,占当年全省农民纯收入的54% 。
信阳市是一个山区,人口多、底子薄,有350 多万农村劳动力。但是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条件,耕种全市800 万亩耕地, 有50 万农民就足够了,剩下的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处于隐形失业状态。信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号召该市农民“人往城里去,钱从务工来”,使农民变成了“农民工”,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经过多年的努力,信阳劳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被称为“信阳现象”。据统计,2005 年该市外出务工人员212 万人,其中外出半年以上劳务人员创造劳务总收入达123亿元,比上年增加23 亿元;并且造就了王刚等一批资产上亿元、上千万元的企业家, 涌现了魏青刚、张青刚、杨新松等一批优秀务工青年。
信阳市委书记刘怀廉认为,发展劳务经济不只是农民打工挣钱,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发达地区的培育,形成自己的人力资源;在于通过增加非农收入,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在于通过返乡资本的注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走出去的是打工者,引回来的是创业者;输出去的是劳动力,引回来的是生产力。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增收的关键是就业。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以农为主,但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但劳动力资源充足。信阳是河南的一个缩影,一亩地刨不出小康生活,穿农装走不上小康之路。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让农民实现异地就业,最直接的效果是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缓解了人地矛盾。同时,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也在增加,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了,农业发展了,农村自然而然也就稳定了。由此可见,发展劳务经济是一条成本低、见效快、事半功倍的路子,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外出人员在务工城镇购房安家,一部分人员回乡在家乡城镇安家落户,增加了输入输出两地城镇人口数量,扩大了城镇规模,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农民工中的成功人士投资办厂、经商、办教育、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城镇化的直接动力。最终的结果是“三集中”,即: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大大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信阳市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加油站”、加快工业化的“发动机”、加速城镇化的“助推器”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粘合剂”,积极推进劳务经济的发展。据信阳市委书记刘怀廉介绍,到2020 年,信阳市外出务工人员力争达到230 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180 亿元,返乡创业人员3 万人以上,创业投资规模突破100 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