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内蒙古:高速公路让草原人搭上了“致富高速路”

日期: 2006-02-05 00:00 作者: 刘军 来源:内蒙古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新春伊始,苏尼特草原上的牧民阿拉腾正式成为伊利乳业的一名“供货商”。从此,他再也不用为家里的6头奶牛没有人收奶而发愁,而且每月至少可以从伊利得到三四千元的收奶款。阿拉腾说:“我们离牛奶加工厂太远,以前没有伊利的奶站,现在交通方便了,附近奶站的车一个多小时就可以跑到企业设在锡林浩特市的分厂。”

  在锡林郭勒草原,由于高等级公路带来的效率提高,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加工车间的辐射范围由200公里左右提升至三四百公里,从公路连接的草原深处把鲜奶运送到加工厂,可以达到保鲜的时限要求。与阿拉腾一样,内蒙古草原上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成为公路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在锡林郭勒、在呼伦贝尔、在鄂尔多斯,更多的天然草牧场成为内蒙古乳业的奶源基地,“大草原、产好奶”不再遭受“概念炒作”的非议,而成了优良品质的坚实后盾。

  过去5年中,内蒙古累计新建公路里程1万多公里,连接自治区东西的省际大通道和110国道乌海至北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区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油路,基本形成贯通全区东西、周边多点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的公路网络为农牧业产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援,目前,全区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00多户,年可销售近900亿元,有11家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全国驰名商标。全区大约1/3的农牧民通过公路、工厂、销售网络“进城”,成为全国大市场中的一员。

  与草原上的产品“腿”变长了一样,草原上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半径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当你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一座毡房里做客时,千万不要为餐桌上的时鲜蔬菜、为姑娘身上的时尚穿着而感到惊讶,过上一会儿你就能发现,送货上门的草原“大篷车”会随时经过。聊起天来,没准儿哪个蒙古包里的媳妇、女婿就来自你所生活的那座都市,也没准哪个说着蒙古语的老牧民手机另一端就连着名牌大学读书的儿子、女儿。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说:“内蒙古是我国地域最长的省区,从东到西,太阳也要‘走’两个多小时,一条高速公路长1000多公里,一条省级公路长2000多公里,全国绝无仅有。一条条伸向草原腹地的公路,正在让草原变得更近、更美、更现代、更开放,让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