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报告

村企互动共建新农村

日期: 2006-07-10 09:16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我们赴辽宁、陕西和江苏调研组先后到17个行政村或农场分场与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和农户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层创造的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动的办法值得总结和推广。也就是说,建设新农村,除了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城市带动、农民主动之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企业推动。

  村企互动的四种类型

  村企一体型。如江苏著名的江阴市华西村与华西集团,村里负责人与企业负责人都是一个人,工农一体,村企一家。华西集团去年的产值达到307亿元,华西村也从华西一村扩展到华西十六村,小华西变成了大华西。华西村靠工商业挣来的钱在社区内部就补到了农业和农村。

  社区股份型。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主吸纳村民为股东,如辽宁兴城市四家村建筑公司吸收农民入股,全村人均收入5600元。江苏泰兴市南殷村的泰隆集团,也吸纳全体村民为股东,村劳力都在企业上班,企业年产值10亿元,而且形成了减速机械的产业集群,村民人均仅工资收入1万元,该村就地实现了工业化。

  企业投资型。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引进“发展经济的能手、农民致富的帮手、处理问题的高手、参与竞争的强手”的“四手”企业家回乡投资新农村建设。如陕西礼泉县白村1997年引进本村企业家竞聘村支书,企业家回村后先后投资200余万元,用企业的理念运作村里的建设事宜,农民收入从600元一跃达到2005年的5900元。江苏赣榆宋口村原来是无电、无自来水、无企业、无硬化路面的“四无村”,从该村出去的宋世敏原来在乡办企业当经理,后来在村民的一致要求下回村当村支书,上任后他大胆引进中科院科技人员发展蟹苗产业,三年后户均收入就达10万元。

  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统一提供良种、农资、技术,统一进行采收和销售等。如陕西千阳靠从浙江引进大型蚕丝厂带动,养蚕面积大幅度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千阳奶牛业、奶山羊产业发展迅猛,背后是陕西飞天乳业集团的支撑,公司投资建立20个畜牧小区,带动养畜户2.1万户,户均收入5400元。

  建设新农村何处切入

  有了企业,有了产业支撑,有了资金支持,到底应该从何处切入建设新农村?

  抓规划先行。江苏泰兴市南殷村的村支书说,新农村建设,不搞规划,是最大的浪费,为此他们花了50万元编制规划。陕西礼泉县白村的农民说,搞规划,就是为了防止“张书记挖坑,李书记埋,王书记来了再从来”的问题,白村的规划,从1998年实行“三个三年三步走”。第一步抓好“水电路渠校”5项建设工程;第二步建成了苹果和奶牛养殖两个主导产业;第三步整治村容村貌,建设文明和谐新村,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抓基础设施。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投物,农民投工投劳搞建设。比如村容村貌建设,是“政府管村外,农民管村内”;修公路,是“农民垫底子,政府铺面子(沥青)”,政府、企业、农户三种力量合力推进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抓试点示范。发达的如江苏和辽宁的一些村,以强化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的支撑作用、建设现代生产生活设施为重点;欠发达的如陕西咸阳的一些村,以拓展农业功能和领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现代农业为重点;不发达的如陕西宝鸡的一些村,以解决生活、生产中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问题为切入点,抓好产业发展和村庄整治,让处在各个发展层次的农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

  抓农民培训。有了新农民,才有了新农村,而新农民除了在企业打工和自主创业中摸爬滚打锻炼成长外,更重要的就是培训。陕西千阳县在企业的带动下开展万名奶农、蚕农、果农、菜农培训,开展“手拉手、手把手、零距离”培训,使全县农村每户有一人掌握了两门以上实用技术。

  调研司局:  农垦局   乡镇企业局

  调研组成员:卢永军  周彬彬  陈建光  孙克俭  陈世雄  徐成德  苑鹏

  调研地点:  陕西  辽宁  江苏

  报告人:   陈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