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报告

五类示范村发展一条线

日期: 2006-07-06 08:56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从西南到东北,从山区到平原,贵州与黑龙江两省都将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探索了不少有益经验。概括起来,大体有五种类型。

  贫困村选准突破口

  在贫困村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搞好村庄建设,更重要的是培育现代农业,变“输血”为“造血”,兼顾眼前与长远。贵州省晴隆县江满村在2002年以前,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2002年起,当地政府提出发展草地畜牧业,围绕“一只羊”做文章。经过4年多的种草养羊,养羊户年均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农户收入从全县最低一跃成为全县最高。江满村能够从一个贫困村实现“后来居上”,不仅仅是有各级政府的扶持,更重要的是他们按照现代农业方式在组织产业发展。

  纯农区延展产业链

  中等村主要在纯农区,包括粮食主产区,他们怎么推进现代农业,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黑龙江省新兴村和贵州省邵小村走大农业发展的路子,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新兴村立足丰富的粮食资源,全村80%的耕地种植玉米。以丰富的玉米资源为基础,发展养殖专业户48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0%。在畜牧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依托当地禽蛋批发市场和加工厂,发展农畜产品的加工、运输业,进一步延伸了农业产业,增加了就业门路。

  贵州省安顺市的邵小村,人均耕地只有0.6亩,主要靠种植水稻。从1992年开始,村民们积极调整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瞄准城里人的“菜篮子”,围绕蔬菜种植和渔业生产谋发展,形成了果菜立体种植、稻鱼复合种养等高效模式,亩效益达到近万元。

  兼业村探索集群化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产业日益丰富。在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集群化的同时,兼业村会不会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贵州省余庆县光明村给了我们满意的答案。前些年,光明村农民致富门路不多。自2001年以来,村党支部提出了“以粮油稳村、棕绳富村、养殖兴村、建筑强村”的发展思路,积极组织精米加工、棕绳加工、食品加工和外出务工。几年来,发展优质稻和油菜的订单收购,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有230多户搞棕绳加工,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全村外出务工300多人,每年寄回现金150多万元。

  生态村引进新元素

  现代农业是具有多功能的产业。随着生态、休闲、教育等多种元素向农业产业的渗透,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显现,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贵州省贵阳市阿栗村从1986年开始,就大力发展杨梅种植。然而,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光靠卖杨梅已经没有太大发展空间。为此,村里确定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思路,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开展农家休闲旅游。全村40多户农民从事农家乐,高峰时日接待城市居民上千人。

  新农垦领跑新发展

  相对于一般农村而言,农垦系统的情况比较特殊。按照各省对新农村建设的一般要求,农垦的多数指标已经实现,需要向更高层次推进。黑龙江农垦普阳农场柳东管理区,依托高新技术,取得了现代农业的新进展。管理区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标准化、机械化,大马力机械、飞机航化作业、精量点播等新技术应用率达100%。畜牧发展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建设注重循环化和持续化,实行秸秆全部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比15年前提高了0.64个百分点。2005年,全区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

  调研司局: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国际合作司

  调研组成员:张玉香  张延秋  张亚辉  宋丹阳  邓红卫  韩旭  王锦标

  调研地点:  贵州  黑龙江

  报告人:    邓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