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的根本要素是耕地,命脉是水,农业机械是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它们都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保障。
加强耕地保护与开发 保障粮食种植面积
广阔的东北黑土地上,最主要的粮食种植都集中在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地表水十分丰富,这对粮食生产非常有利。但丰富的地表水如果难以很好地渗透或排走,很容易形成内涝,并导致土地盐碱化,成为只能长草的荒地,这种现象在商品粮调出省——吉林非常普遍。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来,吉林省找到了以稻治涝、以稻治碱的好路子,一片片盐碱地正在成为一块块良田。
吉林省镇赉县五棵树镇原来是镇赉县最贫困的镇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其他乡镇。上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经营的时候,全镇还有7000多公顷耕地,但是到1998年就减少到5000多公顷,主要原因就是五棵树镇土地盐碱化严重,原有的耕地大多只能种植玉米,加之当地十年九旱,基本上只能靠天吃饭,产量低且不稳定,很多农民都不愿意种地,大片耕地被撂荒。
但是近几年来,五棵树镇村民积极进行了引水改田,从邻近的哈达山抽水站把水引来,把原来的撂荒地改造成了水田。水田种水稻,每公顷产量可以达到15000斤,而且旱涝保收,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种粮积极性也高了。
2003年之后,五棵树镇基本上每年新增1000公顷水田,到现在,全镇耕地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达到了9000多公顷,五棵树镇也因此成为全县闻名的富裕镇。
不过村民吴焕志所在的徐家村却因为距离较远,成为五棵树镇唯一没有水田的村,看着别的村都种上水田走上了富裕路,他们都很着急。他们也知道以稻治涝、以稻治碱的好处,但苦于引水改造需要巨大的资金,只能眼睁睁看着与其他村子的差距越来越大。
2007年,喜讯传来,总投资62亿元、总面积558万亩的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在白城市镇赉县开工建设,该工程基本思路是:利用第二松花江和嫩江两条河流将原有旱田和盐碱地开发成水田,与“引嫩(嫩江)入白(白城市)”等3项水利工程相配套,水土并进,徐家村幸运地被纳入了最早开工的项目区,原来的盐碱地、水泡子、小岗子都被整理成耕地,田间配上了各种支干渠,水也引了进来。
2008年,经过改造的10000亩盐碱地全部种上了水稻。村民吴焕志一下子种了18亩,他盘算着除了各种开销,今年收入怎么也能上万,以后再多种一些,收入会越来越高,也能像其他村的人一样开上小汽车了。
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介绍,吉林省西部地区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是全省最具农业发展潜力的地区。该地区有未利用地近1100万亩,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目前少有的一块可集中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施,可实现“三改三增”,即改良盐碱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该项目分为3个项目区,7个项目片。规划目标为:总建设规模490.4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55.11万亩,增产粮食20亿斤左右。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包括镇赉项目区、大安项目区和松原项目区,是分别与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和哈达山水利枢纽3大水利工程相匹配的土地整理项目。
7月2日,一个喜讯传遍了吉林省。这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吉林省将通过外延上增加耕地数量,内涵上提高粮食单产,新增255万亩耕地,改造2000万亩中低产田为高产标准农田,使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加100亿斤,达到6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这一喜讯让全省各地明确了工作目标,也让种粮农民欢欣鼓舞,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都空前高涨。
王守臣说,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吉林省农业基础条件落后的状况,奠定稳定提高粮食增产的基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而且可以有效遏制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扩大湿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为发展粮食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改善省内大部分中心城市缺水的状况,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创造有利条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为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该规划涉及21个部门和大部分市县,因此,该规划的实施办公室设在了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闻国志担任该办公室负责人,据他介绍,《规划》预计总投资为260亿元,将建设十大工程、29个项目,主要包括在中西部地区兴建的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和中部引松供水3项重点骨干引水工程,大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工程,中部土地保护和西部土地整理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农业良种培育和推广工程,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工程,病虫草鼠害预防工程和生态保障工程。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粮食生产能力
水是农业的命脉。东北黑土地大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十分有限。由于缺水,许多可耕地被撂荒、闲置,无法利用;而一旦有了水,许多荒地就可以成为良田,低产田也能被改造成高产田,粮食生产能力又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灌区号称东北四大灌区之一,可控制面积达102万亩,但由于设备老旧,目前灌溉面积只有56.8万亩。和农业打交道30多年的副县长吴景和说,前郭灌区的经验证明,低产田经过改造之后,每亩单产可以提高300斤,关键问题是要进行哈达山抽水站的改造。现在,一座崭新的哈达山抽水站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转,取代了上世纪40年代建设的老抽水站,同时配套新建、改建了大量的干渠、支渠等灌溉设施,未来将改造100万亩中低产田,还将新增30万亩水田,这将使前郭尔罗斯县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亿斤,达到45亿斤以上,重新夺回全国第一产量大县的桂冠。
吉林省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吉林省建成大中型水库102座,小型水库1433座,塘坝5500多处,万亩以上灌区122处,标准化水田方条田650万亩,发展旱田节水灌溉面积655万亩,建设农田抗旱井18.2万眼,配套喷灌设备9300多台(套),全省2200万亩易旱耕地具备了抗旱坐水种条件,占全省易旱耕地面积65%左右。到2012年,全省规划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30万亩,其中水田1290万亩,旱田水浇地1140万亩,另外还有1849万亩坐水种面积。
发展大型农机化 提高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了耕地、有了水,还需要现代化的农业工具。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工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各种农业机械开始取代人力和畜力,吉林的粮食生产正在逐渐步入机械化时代,曾经万头攒动齐劳动的景象正在被大型农机的轰鸣声所取代。
目前,吉林省正在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总规模为1000万亩,到2012年完成。其中,玉米800万亩、水稻200万亩,实现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生产。通过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域内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全省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每年平均建设玉米4000亩、水稻2000亩规模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基地(农机大户或合作组织)3000个以上,示范区内50%的耕地由示范基地覆盖,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玉米、水稻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辐射和带动吉林省农机化的发展。
巨大的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水资源,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使吉林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经济日报》李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