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江西省2007年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日期: 2008-01-22 00:00 作者: 刘晓斌 来源:江西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千锤百炼出深山、历经艰辛成此景”。2007年的农业生产,可谓是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全球粮食减产,农业相关原材料普遍上涨;国内农产品价格提升,尤其是生猪、食用油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部分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偏紧;省内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及入冬后持续干旱,“两迁”病虫高发,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加大。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业系统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变被动为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达380.8亿斤,生猪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经作、水产、畜牧等主要农产品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达401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不少产业实现了新突破和新跨越,是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一、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1、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创新高,冬种生产成效明显。据我厅统计,2007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424.9万亩,同比增11.4万亩,增幅0.2%;平均亩产351公斤,增0.6公斤,增幅0.2%;总产380.8亿斤,在04年增产70.6亿斤、05年增产10.1亿斤、06年增产8.5亿斤基础上,再次增产1.5亿斤,创历史新高。其中:早稻面积2120万亩,增2.7万亩;亩产363.6公斤,增7.8公斤,增幅2.2%,为历史最高年;总产154.2亿斤,增3.5亿斤,增幅2.3%,为历史第二高年。中稻种植面积605.4万亩,同比减0.2万亩;受旱灾影响,部分中稻灌浆不够、结实不足,甚至因灾绝收,平均亩产381.6公斤,同比降低31.9公斤,减幅7.7%;总产46.2亿斤,减少3.9亿斤,减幅7.8%。晚稻有近70万亩因旱无法栽插。但由于抗旱及扩种措施得力,充分利用长江水倒灌鄱阳湖的有利条件,组织扩种晚稻63.3万亩,基本保持了晚稻面积持续稳定。全省晚稻种植面积2225.5万亩,同比减少0.8万亩,减幅0.1%;平均亩产364.9公斤,增2.2公斤,增幅0.6%;总产162.4亿斤,增产0.9亿斤,增幅0.6%。全年旱粮种植面积474万亩,同比增9.8万亩,增幅2.1%;平均亩产190公斤,增6.8公斤,增幅3.7%;总产18亿斤,增产1亿斤,增幅5.9%。今年冬种生产有政策、有宣传、有措施、有力度,情况较往年有很大改观。据我厅调度,全省冬种总面积2385.7万亩,同比增145.2万亩,增长6.5%,冬种覆盖率达74.1%,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油菜面积落实680万亩,同比增22.8万亩,增幅4.5%;绿肥面积落实806.8万亩,同比增88.5万亩,增长12.3%。

  2、果业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经济作物呈现“供应充裕、需求旺盛、价高利好、收入增加”的喜人态势。全省经济作物生产实现“三突破、四增长、三稳定”。“三突破”。一是果业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达206万吨,同比增40万吨;果园面积650万亩,同比增41万亩。其中柑桔面积420万亩(脐橙152万亩、南丰蜜桔71万亩),占了全国的1/5,产量150万吨。二是供港蔬菜基地播种面积首次突破10万亩。全省建立外销型供港蔬菜示范基地14个,高峰期每天供港的蔬菜达180吨左右。另据我厅统计,全省蔬菜播种面积为1001万亩,同比增1万亩;产量1350万吨,同比增20万吨。三是食用菌产量首次突破50万吨,同比增5万吨。“四增长”。一是棉花稳步增长。播种面积为135万亩,扩大了3万亩,受8月下旬“圣帕”、“韦帕”二次台风及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棉花单产为88公斤,同比降2公斤;总产11.9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二是茶叶恢复增长。面积81.1万亩,同比增5万亩;产量2.5万吨,增0.5万吨。三是花卉快速增长。面积约40.5万亩,同比增5万亩,增幅14.3%。四是药材持续增长。面积67.2万亩,同比增2万亩;产量23.6万吨,同比增2.6万吨。“三稳定”。一是蚕桑基本稳定。全省桑园面积31万亩,同比增5万亩;总产1.1万吨,同比增0.1万吨。二是苎麻基本稳定。面积13.2万亩,产量2.2万吨,与去年持平。三是糖料基本稳定。全省糖料呈现果蔗面积逐年上升、糖蔗面积逐年下降趋势。今年甘蔗种植面积27.2万亩,同比减2.8万亩;产量100万吨,同比减10万吨。

  3、猪禽牛“三大产业”快速推进、畜牧业生产实现新跨越。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强化畜牧兽医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猪、禽、牛“三大产业”推进计划,畜牧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喜人局面。预计全年肉类总产达到275万吨,禽蛋产量60万吨,鲜奶产量18.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7%、6.7%、8.4%。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猪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预计全年生猪出栏达到2605万头,同比增长1.8%;存栏1564万头,同比增长3.7%;能繁母猪存栏141.5万头,同比增长8%。二是家禽生产快速增长。今年预计家禽出栏、存栏分别达到42800万羽、22700万羽,同比分别增长7%和5.1%。牛业生产稳步发展,肉牛出栏152万头,同比增长5.2%;奶牛存栏4.23万头,同比增长9.7%。三是规模化养殖发展加快。全省新增畜禽养殖小区135个,总数达到1262个。大中型养殖场新增82个,规模化养殖比重大幅度提高,生猪和家禽养殖规模化程度达到60%以上。四是饲料生产与销售逐步回升。全省饲料总产量达到360万吨,同比增长9.1%。饲料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4、水产品总量实现200万吨,渔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由于6-8月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水产养殖病害偏重发生,对我省渔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但我省各级渔业部门临危不乱,以培育渔业产业化经营和壮大水产加工业为突破口,立足建设现代渔业,加快推进养殖增长方式转变。预计全年水产养殖面积首次达到600万亩,同比扩大30万亩,为近年来养殖面积增幅最大的一年;水产品总量首次实现200万吨,迈上新台阶,同比增加19.2万吨,增长10.6%。特种水产品产量53万吨,同比增加7.2万吨,增长15.7%。水产品流通更加活跃,预计全年水产品外销量达65万吨。

  5、农机总动力连续四年大幅增长,全省步入农机化发展的加速期。今年全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到1.02亿元,比去年增长2.34倍。农民购机积极性持续高涨,农机装备结构不断调优。高性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分别新增456台、615台、464台和3898台,手扶拖拉机新增14807台,是去年新增数的14.7倍。全省农机总动力预计达250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3%,实现连续四年大幅增长。全省水稻机耕、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5%、50%,分别比上年增长3和10个百分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9%,机耕、机收基本得到普及,进入了农机化中级发展阶段的初期。农机跨区作业成为农民增收又一途径。今年全省共有500台联合收割机参加 “赣机北上”、200余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参加“赣机西征”,共机收小麦43.8万亩,机收水稻11.2万亩,总收入达到2500万元。

  6、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出口贸易明显增长。2007年,是全省开放型农业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全省共引进国内外农业项目524个,实际进资71.6亿元,同比增长18.3%,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引进合同金额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97个,是去年的2倍;上亿元的项目33个,是去年的3倍。特别是我厅在“香港活动周”期间成功举办的2007江西(香港)农业产业化项目推介会,签订合作项目协议16个,签约金额达到1.86亿美元,是我厅参加省政府赴港招商以来签约项目最多、签约金额最大的一次。另据海关统计,2007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为2.44亿美元,同比增长6%。其中生猪、米粉干、食用油、棉制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8.8%、19.3%、107.7%、175%。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拓展。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香港、欧盟、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鄣山有机茶占据欧盟八成以上的绿茶市场,香港已成为我省农产品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我省生猪长年供港,赣菜深得港民青睐,特别是“香港活动周”期间我厅与香港淡水鱼贸易商会签署了日供港50吨草鱼的协议,更是开创了我省淡水鱼供港的历史。

  7、主要农产品价格全线走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有所抬头。今年我省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都呈现上冲、上扬势头。一是稻谷出现“卖方市场”,价格呈高开高走态势。据我厅对18个粮食主产区稻谷收购价格监测显示:早籼稻年均收购价82.2元/百斤,同比高8.9元/百斤,增幅12.1%。中晚稻年均收购价84.6元/百斤,同比高8.4元/百斤,增幅11%。价格虽然高涨,但成交量不大,尤其是早稻,交易量比往年减少近20%,多数农民存在惜售心理,待价而沽。由于国家相继出台限制粮食出口、调节国内稻谷供求的措施,预计明年稻谷价格会有所回调。受稻谷价格持续走高影响,大米价格也水涨船高,早籼米和中晚籼米年均价分别达到136元/百斤和150元/百斤,同比分别高18和11元。二是经作类农产品价格一直看涨。由于前期我省洪涝和旱情交织,蔬菜价格一路高歌猛涨,白菜、西红柿、黄瓜、菜椒、土豆价格同比涨幅都在20-30%以上。受全国油菜籽面积、产量连续三年下降,局部供需矛盾突出影响,我省油料及食用油价格走势十分强劲,目前仍有创新高的势头。油菜籽年均价180元/百斤,同比上涨34.3%;菜籽油年均价11.7元/公斤,同比上涨35%。受全球棉花库存大幅下降影响,我国棉花迎来新一波的价格上涨行情,籽棉年均6元/公斤,较去年上涨1元。三是生猪等畜产品成为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策动力。今年生猪和猪肉价格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生猪收购价从5月份始,接连突跛600元/百斤、700元/百斤整数关口,9-10月有所回调,目前又再次逼近800元/百斤。年均价750元/百斤,同比增50%;猪肉也从4月15.4元/公斤,涨至8月24元/公斤,目前价位维持在24元/公斤。年均价23.1元/公斤,同比也上涨50%。四是水产品前期受灾严重,上涨空间较大。鲢鱼、草鱼、鲤鱼价格同比上涨一成左右。五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仍有不少涨幅。特别是10月份以来,农资价格又有抬头。国产复合肥年均价2000元/吨,同比上涨520元,涨幅达30%,目前价位2200元;国产氯化钾年均价2280元/吨,同比上涨250元,涨幅12.3%;钙镁磷肥年均价480元/吨,同比上涨14%;国产尿素年均价1860元/吨,同比上涨6.3%;地膜11900元/吨,同比上涨10%;农用柴油(0号)5880元/吨,同比上涨7%。饲料价格一路走高。蛋鸡配合饲料年均价2.47元/公斤,同比上涨11%;育肥猪配合饲料2.7元/公斤,同比上涨22.7%。目前价位为2.8元/公斤。

  8、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农调队江西总队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比上年增425元,增幅11.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至今,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增收300元以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是主要来源。预计2007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210元,同比增288元,增幅14.9%,增速较上年高出近10个百分点,据测算其中70%源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工资性收入1610元,同比增121元,增速有所减缓。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达55和165元,同比分别增11和35元。

  二、主要特点

  1、农产品流通方式逐步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农产品品牌多、名牌少,内销多、外销少”是我省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一大瓶颈。今年我们创新流通思路,由以往抓“农工贸”向抓“贸工农”转变。根据市场抓农业、根据需求创品牌。由被动生产到主动出击,带领企业走出去做宣传、找市场、寻商机。重大举措就是举全省农业系统之力承办了由省政府主办的“中国江西首届农业博览交易会”和“江西第三届名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两台展会全面展示了十六大以来我省“三农”工作新成就和农业企业新成果,大力宣传了“生态江西、绿色产品”的赣牌农产品形象,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交易火爆、反响强烈,俱获得圆满成功。两展会贸易成交金额共计27.9亿元,意向合同金额49.4亿元,现场销售金额4822万元,签订经贸与技术投资合作项目26个,总金额64亿元。观摩采购群众达30万人次,其中上海20万人次,很多产品都卖到断货,参展企业纷纷表示“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占领市场,企业发展才更有信心”。两展会举办也反馈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产品质量一定要好,货好不愁销。今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百姓菜篮子安全”上是下了苦功夫的。全省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85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50个,创建江西名牌农产品106个。此外全省上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清缴58吨高毒高残留农药,全部销毁。集中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四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四次监测结果加权平均后,蔬菜合格率为93.56%、柑橘、脐橙合格率为100%,茶叶合格率为99.4%、生猪合格率为99.4%、禽蛋合格率为100%、水产品合格率为100%。抽检结果表明,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2、规模化、产业化集聚效应明显,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今年农业产业化最大亮点就是 “十百千”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列入“十百千”工程的130家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22.4亿元,同比增长31%,利税39亿元,同比增长35%,产销率达98%,出口创汇5.1亿美元,带动农户数316万户,同比增长11.4%,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300元。另据统计,全省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663家,发展数量位居全国第四。加工业发展迅猛,不少大型知名加工企业落户江西,已有的生产线也不断扩容。南昌梅氏蛋品、丰城圣迪乐禽蛋等加工线已建成投产;国鸿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已安装投产;润合百万头生猪屠宰线以及煌上煌3000万羽屠宰加工线、洪门2.2万吨禽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水产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70家,同比增14家。全省水产加工品产量达15.3万吨,加工处理鲜活水产品27.8万吨,同比分别增13.2%和18%。

  3、科学发展农业,科技助农增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农业、科技指导农业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发展道路。2007年在粮食生产方面:实施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工程、“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等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水稻的插栽密度每亩比过去增加了2000蔸左右,保证了高产所需的基本苗数;在油料生产方面:不少市县借助“乡村游”、“休闲农业”的平台,开发和培植“油菜花”景观,吉安市建设的吉泰井高速公路沿线“百里金花长廊”油菜示范带将成为明年春天一道亮丽风景;在经作产业方面:大力开展了“1亩园1万元”创建活动,在全省建立了40个省级高效创建点,省棉科所建立“棉花套种”示范点,棉花地里套种西瓜和白菜,亩产值在1万元以上;在畜牧生产方面:良种繁育和推广取得明显成效。新增一级种猪场15个,母猪比上年增长了39%,供种能力提高了25%,生猪人工授精率提高20个百分点。肉牛改良22万头次,增长10%。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免疫密度分别为98%、95%、90%和60%,免疫保护力均在8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农村能源方面:到12月底,全省共新建户用沼气池16.14万户,圆满完成了今年计划任务。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每户节支增收在1200元以上。此外通过能源生态或能源环保模式建设,配套干粪发酵和有机肥生产技术的推广,家畜养殖场的环境污染得以逐步控制;在农机化方面:机械插秧,已成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07年全省新增水稻插秧机464台,是前几年插秧机总和的1.35倍。浮梁县鹅湖镇机插秧平均单产达到471公斤,最高单产达到511公斤,机插秧比常规栽插平均亩增产38公斤。

  三、存在的问题及明年工作打算

  2007年我省的农业生产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还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一是自然灾害不确定性加大,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开;二是饲料原料及农资价格大幅上扬,种养殖综合成本急据拉升,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三是全省动植物疫情仍处于高压态势,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四是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畜禽粪便排放相对集中,滥用药物和违禁药品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五是国际农产品供求状况变动和价格波动对我省农产品生产影响日益加深,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外各种非关税壁垒不断花样翻新、标准提高,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给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带来了严重影响,2007年水产品出口额同比减少近20%。

  2008年我厅农业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科技服务为抓手,稳定粮食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构建产业发展功能增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目标是:粮食总产确保380亿斤,争取385亿斤。油料总产110-120万吨。肉类总产295万吨,增长7.3%;禽蛋产量65万吨,增长8.3%;鲜奶产量20万吨,增长9.9%。水产品总量210万吨,增长5%。蔬菜产量1350万吨,水果总产240万吨,增30万吨;棉花总产15万吨,增3万吨。农民人均增收8%以上。

  具体措施是力求在以下六方面有更大作为。一是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力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提升上有更大作为。省政府明确,从2008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即省里重点抓好10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10个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设区市重点抓好10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和100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市、区)重点抓好10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力求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上有更大作为。围绕重大技术推广,继续开展“一五一”挂牌服务活动、“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活动、“三万工程”创建活动和“千名畜牧科技人员进场入户”活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力争80%的县(市、区)基本达到改革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力争完成培训农民18万人左右。实行专业防治和技术入户相结合,切实做好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工作,使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三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工程,力求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有更大作为。继续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组织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100项,建设15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带动100万农户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示范区农户户均增收300元以上。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20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工作。继续开展江西省名牌农产品的评选认定工作,发展江西省名牌农产品30个左右。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力争不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降低。四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求在农业功能拓展上有更大作为。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400-5500万亩,重点抓好“三区一片”55个主产县,确保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实现连续5年增产;畜牧业生产:继续推进猪牛禽“三大产业”,加强20个生猪重点县、10个家禽重点县和10个牛羊重点县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全省新增畜禽养殖小区1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个;水产业生产:加快发展鳗鱼、鮰鱼(罗非鱼、小龙虾)、珍珠、虾蟹、龟鳖等五大产业,推进“一条鱼一个产业、一县一品、数县一板块”发展战略的实施,促使“三区一带”优势水产业的形成,力争水产养殖面积超600万亩;经济作物生产:继续推进“1亩园1万元”高效创建示范活动,实施“南桔北梨”果业发展战略,建设好三大茶区,力争蔬菜、果园、棉花和茶叶种植分别达到1000万亩、700万亩、150万亩和85万亩。五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力求在农产品市场开拓上有更大作为。加快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地大型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鼓励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发展大型连锁超市。加快建设农产品网上展示展销平台,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运销大户、流通组织等流通主体。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制度,收集、整理并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工作。完善“12316三农热线”的设施及服务功能。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促销活动,为拓展我省优质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六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力求在开放型农业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力争明年全省农业系统完成招商引资目标70亿元,其中引进外资8800万美元。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加快建立赣东北(茶叶、蔬菜)、赣南(脐橙、鳗鱼、蔬菜)、赣西(南丰蜜桔、碰柑)、赣中(米、油、生猪)建立四个大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出口企业在稳定日本、欧洲和香港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东盟、美加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力争农产品出口创汇2.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