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推行保护性耕作 小麦亩节水50立方米增效100元
经青岛农业大学专家测定,与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比,山东青岛市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平均使一亩小麦少灌50立方米水、少用5公斤化肥、节约机械作业成本20多元、增产36公斤以上,再加上玉米亩节水50立方米及节肥等,实现亩节本增效100多元。
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亩节本增效100多元
平度市寥兰镇村民张立平掰着指头算了个账:“我采用保护性耕作,每亩小麦少浇一遍水省12元,省作业费30多元,亩产比原来高70多斤,达到1100斤,再加上今夏玉米也采用这个法,这样1亩多收入100多元哩!”
据了解,青岛市传统小麦种植需深耕(或旋耕)、耙平、播种等三道机械作业工序,亩作业费60元,采用免耕播种可一次性完成碎秆、灭茬、施肥、播种等多项作业,亩作业费40元,节约成本20元。
青岛市农机局局长黄聿颂向记者介绍说:“青岛属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平均每亩节本增效100多元,如果全市300多万亩粮食作物实施保护性耕作,仅此一项可为农民节本增收3亿元,相当于全市农民人均增收60多元。”
良好的社会效益:每亩少灌100立方米水
“真没想到,少浇了两遍水,居然一亩多收了300多斤麦子,亩产达到了900多斤!”平度市兰底镇村民刘光公惊讶了。去年,老刘保护性耕作种了6亩小麦,整个生长过程仅浇了三遍水。而相邻地块的刘安龄家种植了5.5亩小麦,浇了5遍水,亩产才600斤。兰底镇农民奔走相告,镇长崔春德兴奋地说:“兰底镇是有名的干旱区,去年2万亩小麦因干旱没种上,占全镇1/4。保护性耕作以明显的节水效果,为农业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今年保护性耕作将达到2万亩。”
青岛农业大学崔德杰教授向记者说,保护性耕作,两季作物每亩少灌100立方米水,如果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每年可节约用水3亿立方米,占青岛市水资源总量的12%,节约的水相当于1.7个青岛容量最大的产芝水库蓄水量。
良好的生态效益:每亩少用5公斤化肥
提起培肥地力,胶州铺集镇农民鲁金山高兴地说:“我种的22亩地连续3年实施保护性耕作变成了‘面包田’,去年种小麦1亩施了80斤复合肥,产量达1000斤,而别的村民施了100斤复合肥和100斤碳酸氢铵,亩产才800多斤。”
专家监测表明:胶州市铺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约在25%,平度兰底镇有机质含量提高约在17.1%,每亩至少少用5公斤化肥。
之所以保护性耕作成效显著,青岛市政协委员、农机培训站站长何明道出了原委:“一是2005年以来,中央和青岛市投入购机补贴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发展保护性耕作机械;二是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播种‘四阶段’和小麦(玉米)两种、两收、秸秆两覆盖‘六环节’发展战略,科学地制定了2个保护性耕作带规划;三是建立了7个部、省、市三级示范区,辐射带动20个乡镇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