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张掖架起信息的桥梁当好致富的参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金秋时节,连片的制种玉米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泛波涌浪,给古老的张掖大地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素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张掖,曾经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瓜果、蔬菜生产基地,过去曾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35%的商品粮,如今,玉米制种总量又占到了全省的80%和全国的40%。
张掖自然条件独特,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所产的种子不仅色泽鲜艳、籽粒饱满,而且发芽率高、水分含量低,在正常条件下玉米种子贮藏4年,发芽率仍能保持在90%以上,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张掖种子的生产和贮藏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多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欢迎。针对这一优势,1996年,经过深思熟虑的张掖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把制种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头戏,加快制种产业步伐,开始了“四个根本性转变”,即由传统粗放生产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由行政区域性的自给自足向社会化、国际化、市场化转变,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向专业化的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转变,由科研、生产、经营相互脱节向育繁推一体化转变。通过10年的努力,种子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今年全市各类农作物育种面积达到了107万亩,其中杂交玉米87.67万亩,从事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达52家。仅此一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农民更是达到了1700多元。同时,玉米制种还缓解了全市灌水需求矛盾,亩耗水量比大田玉米和小麦带田分别降低20%和40%,全市每年节约用水2.2亿立方米以上。
说到玉米制种,甘州区明永乡永和村上崖五社63岁的王学英老汉关不住自己的话匣子,他告诉记者,搞玉米制种前的日子和现在的日子没法儿比。去年全家制了16亩玉米杂交种,收入3万多元,看今年的情况,又是一个丰收年,玉米制种收入不会差,另外一亩地的杂交甜椒种子能纯收入1万元,加上家里养了10头牛,日子是一大步一大步往前窜呐!
永和村有2750多亩耕地,90%以上搞玉米制种,人们的收入从1999年的1700元左右每年递增,达到了现在的3500元左右。从2000年开始,村上和金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制杂交玉米种子,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使村集体有了积累。该村党支部书记郭如参告诉记者,近些年来,村里兴办公益事业、开展各种各样的娱乐和精神文明评选活动,没有向村民收过一分钱,而且几年来的农户每年1.5万多元的生活用自来水费,都是村里交的。今年,他们还花了80万元建起了漂亮的村委会。
在该社农民王兴宏家的地里,记者见到了正陪银川客商察看情况的金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张立荣,这个集科研、生产、加工一条龙为一体的公司制种基地覆盖了甘州区的明永、小满,临泽县的鸭暖、蓼泉4个乡镇8个村,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面积达到了2.5万亩,带动农户2600多户。
玉米制种成了张掖市富民强县的根本,更汇聚了全国许多知名的种子企业纷纷落户。近年来,该市临泽县围绕建设全国农作物制种强县的目标,引进北京奥瑞金、中种长城、屯玉绿源等企业,建成种子加工生产线6条,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2005年,全县玉米制种面积23.76万亩,玉米杂交种子产量达10.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37亿元。制种基地涉及全县94%的村、95%的合作社、82%的农户。农民人均制种纯收入达1250元,加工企业上缴税金503万元。种子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2%以上。生产的“豫玉22号”、“临奥1号”、“临奥4号”、“豫玉3号”、“豫玉1号”等玉米种子,已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为“奥瑞金”牌玉米种子,以其优良的品质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今年,全县落实各类制种面积29.8万亩,占到了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3%。
金色的种子孕育着美好的希望,十年耕耘,今朝收获,种子产业给丝绸古道上的金张掖带来了金色的今天和明天……(甘肃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