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围绕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盛夏时节,蝉鸣蛙叫,行走在天津市宝坻区的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壮丽画卷。而十年前的这里还是满眼的荒地和中低产田,河道淤积、排灌设施严重老化,老百姓种着产量很低的土地更是一脸愁容。
“面对脚下这片急需改造的土地,我们区委、区政府连续10年在国家农业开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资4.2亿元,改造中低产田91万亩,建起产业化项目10个,实现了种植结构优化,产业功能强化,生态效益日益彰显,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张振祥说。
综合开发优化了种植结构种植基地在项目区内兴起早就听说宝坻有“三辣”———大葱、大蒜和天鹰椒,个个产业都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当我们来到前鲁沽村时,村民告诉我们,如果宝坻人不种大葱,全国的大葱市场就会波动。虽然话说得大,但我们在农业开发项目区里行走时,路边不时闪现着大片的葱田,周边沟渠相接,一座座泵站点缀在田间,涵闸、涵桥、节制闸、机井随处可见,新的工程也在紧张的施工中。在大钟庄镇前鲁沽村的葱田里,村民们说“三辣”基地的形成得益于这些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村里种的反季节大葱,俗称羊角葱,4、5月份就能上市,由于春末夏初的这段时间正是大葱青黄不接、上市量小的时候,葱价能达到六毛多一斤,是正常上市时的五倍。村民们说:“羊角葱收获后还可以种早葱,效益也会比正常时令种植的高出一大截,没有这些引水渠,过去想都不敢想。”
“围绕优化种植结构搞开发,是宝坻区委、区政府一贯的明确思路。”区农委副主任田会东说。从1996年起,本着连片治理、规模开发,水、田、林、路配套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原则,并务求当年开发、当年见效、当年还贷。为确保成功,区里将农业综合开发列入政府10件实事之一,要求农委、财政、农业、林业、农机、气象、农行、供电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并行推进。各项目乡镇及承担多种经营项目的区直单位,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分片包村负责。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开发办人员往往深入到项目点,完善规划,参与立项,现场指导,培训技术人员,对井管、水泵、树苗等关键部位集中采购、统一供应。对竣工项目实行单项工程复验制,逐项把关,不合格的责令推倒重来。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宝坻区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已经形成了水稻、三辣、水产养殖、蔬菜、经济作物等8大种养基地。建成养殖小区267个,生猪、肉牛、奶业不断做大做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发展无公害安全食品基地22万亩,棚植设施迅速扩大,仅去年就发展6000亩。每年引进名特优新品种不下30个,大葱、大蒜、天鹰椒“三辣”超过15万亩。
产业开发催生龙头企业农民收入有了保障种植养殖基地的兴起,催生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杨占山,天津谦德食品公司总经理,公司产品主要是腌制黄瓜、茄子、萝卜出口。
“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的种植基地,为公司的订单提供了保证。现在我公司在项目区里有2.6万亩种植基地,涉及12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3800多户。10个公司派的技术员在生产季节直接为农户服务。”杨占山说。
得知公司正在收购黄瓜,经过允许我们来到收购车间和腌制车间,正好碰到牛道口镇焦山寺村的李宝良送一车黄瓜来。在卸车的当口,他抽空说:“过去村里的地盐碱化严重,大洼地多,产量低,种别的经济作物基本没效益。后来村里修了水渠,打了机井,建了水闸,改造了土地。黄瓜、茄子、大葱等开始慢慢种了。1993年的时候,我就开始给谦德公司种黄瓜,现在我们联合8家农户种了600多亩黄瓜,每亩能收入2500元~3000元,而且不愁销路。收完黄瓜再种一季秋玉米,收入增加不少。”说到这里,这位憨厚的汉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同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天津宝坻蔬菜生产加工中心,该公司不但帮助农民解决销售渠道,而且围绕农民的种植环节大做文章,把帮农民引进培育新品种作为自己的责任,建立了组培育苗实验室,通过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形成了以西兰花为主的育苗、推广、示范、种植、加工、出口的一条龙产业,带动了大批的农户增加了收入。
宝坻区在农业综合开发上,一直坚持通过“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基地生产、科技支撑”的发展举措,逐步迈向了产业化经营。10年间,直接投资1亿多元,建起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10个。到目前,全区紧紧围绕无公害蔬菜、精制米、优质麦、淡水鱼、放心肉蛋等主导产业,引进新建24个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15亿元,带动农户6万多户,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去年全区农业产值31.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2元,分别是10年前的3.7倍和2.6倍。今年第一季度,两项指标同比继续大幅增长。
生态开发美化家园百姓生活心气顺
说起过去的宝坻,荒地满眼,洼地成片,盐碱严重,潮白河和青龙湾河时有泛滥,治理起来非常困难,必须综合考虑,破坏生态的治理是不负责任的。
区农委综合开发科杨贵友说:“区里在农业开发上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一个重要依据。在修筑水闸、新建和修建小型水库、建排灌站、打机电井、架设输变电线路、开挖疏浚渠道、埋设节水管道、修建机耕路等方面,保护好原生性资源是首先被考虑的。”
目前,宝坻区治碱15万亩,把黄庄洼做成稻田湿地;植树170万株,建成万亩生态林,林木覆盖率达20%;修路1056公里,修桥584座,架设农电线路235公里,新建节制闸、扬水点472座,铺设地下暗管965公里,新增加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为区域种植和规模养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以综合开发为契机,宝坻区开展了以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和绿化、美化、硬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做到了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朱家窝村村民说:“你看村里道路都硬化了,村外田成方,地成块,林成行。住在这里空气清新,现在让我搬到大城市的话,我得考虑考虑。”现在,项目区内的农民是生活富裕,心齐气顺,真正得到了实惠。
张振祥说:“宝坻能坚持10年搞农业综合开发,关键是始终想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实施中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尊重农民的意愿,推行民主立项、民主监督、民主验收,让项目区农民充分享有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促进了各项开发工程的良好运行,增强了群众的民主管理意识,提升了项目区乡村事务民主决策的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