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农业大会战———安徽开展小麦高产攻关行动纪实
2004年,安徽全省实现粮食增长100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五分之一。这是值得自豪的骄人业绩,也同时引发了安徽人更多的思考,作为农业大省如何依靠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5年,在千里淮北大平原上,展开了一场新的农业会战———小麦高产攻关行动。
2006年,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这场为期五年的农业大会战首战告捷:实现小麦单产、总产双超历史最高纪录。
省长与教授共绘小麦增产蓝图
2005年8月2日,古城合肥烈日炎炎。省长王金山和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副省长赵树丛率领省发改委、农委、财政厅等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来到安徽农业大学,就全省开展小麦高产攻关行动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全省各有关部门认真搞好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多方听取农业专家的意见,抓紧修改完善小麦高产攻关方案,使之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王金山的话语可谓掷地有声:“看准了我们就干,干就一定要干好!”
在此之前的6月27日,副省长赵树丛主持召开了“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专家论证会。”省农委、财政厅的负责同志与来自安徽农业大学、农科院、气象、农机、农技推广等部门的专家学者一起对小麦高产攻关行动进行论证,共同谋划小麦高产攻关的蓝图。76岁的安徽农业大学老教授胡承霖说:“用提高单产的办法,五年实现安徽小麦增产50亿斤,我认为不仅有可能,而且有把握!”
举全省之力,开展小麦高产攻关行动,是由胡承霖教授写给赵树丛的一封信开始的。他在信中说,小麦是安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沿淮及淮北地区是当家品种。安徽处于南北方过渡地带,小麦生产过程中经常遭受到自然灾害及多种病虫危害。不依靠科学技术种麦,难以实现稳产高产。而当前麦区的主要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承担种植业者多为老弱妇女群体。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户种麦是为了解决口粮,因而采取靠天收的粗放式种植方式,根本谈不上科学种田。这种现状和农业大省、国家主要产粮省份不相适应。胡教授在信后还附了一份长达四千字的小麦增产攻关方案。他从改善麦田水利基础设施、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技术培训、建立高产示范样板等多方面,对攻关目标进行了科学的可行性分析。
“胡教授的意见很重要!我省要保证粮食总产在500亿斤以上,要促进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在主攻单产上下功夫,在科学种田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抓投入。”赵树丛迅即作出批示:“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是当前粮食生产大局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的需要,对农业大省安徽来说意义重大,有着积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活动要着眼于市场,着眼于基层,着眼于农民,让广大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粮食生产,切实做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胡教授的信和赵树丛的意见很快摆到了王金山的办公桌上。王金山不禁眼睛一亮:“提高单产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他随即批示:“赞成树丛同志意见,要注重专家建议,改进‘三农’工作。”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需要财政给予必要的支持,王金山特意请分管财政的副省长任海深也看看这封信。
“建议很好。请财政厅商省农委提出具体处理意见。”任海深深知小麦增产50亿斤的重要意义,深知要办好这件事,财力保证尤其重要。
“粮食生产意义重大,我和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省长们这样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这样高度重视一位普通教师的建议,还是头一回碰到。”胡承霖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上下同心,形成强大攻关合力
一场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农业生产大会战,在安徽的江淮和淮北9个市先后拉开了序幕。省政府把小麦高产攻关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座谈会和攻关专家组会议,研究和部署小麦高产攻关事宜;建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会战考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级攻关积极性;成立了省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赵树丛亲自担任组长;省政府出台了小麦攻关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政策,省财政厅拨出2400万元专款,对核心示范区农户良种良法配套每亩补贴8元,之后又预算外追加500万元,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为小麦高产攻关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省农委制定了全省小麦高产攻关会战方案,把小麦高产攻关作为全委的工作重点,提出了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强化生产指导和服务,多次召开现场会、形势分析会,推进高产攻关。
9个主产市的市县乡村各级领导把小麦高产攻关摆上重要议程,加大领导和推动力度。亳州市委书记邵国荷下到田头主持召开小麦高产攻关现场观摩会,临泉等许多县委书记亲自担任小麦高产攻关领导小组组长,阜阳、淮南等市政府负责同志率有关部门开展小麦高产观摩活动。安徽农业大学积极响应,胡承霖、马传喜等一批小麦专家教授全程服务,并适时组织大学生组成小麦高产攻关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省直其他相关部门也都通力合作,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小麦高产攻关会战的强大合力。
“老天爷”似乎有意识地要测试一下这场会战的应急机制,在小麦拔节期连续出现低温冻害。赵树丛和胡承霖又及时深入到淮南、阜阳等地小麦田头,查看灾情,号召广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民“氮肥后移”,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财政支持———四两拨千斤
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不仅为小麦高产攻关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也为市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蒙城作为安徽北部的一个农业大县,是全国优质粮棉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该县财政不仅挤出资金给予支持,还协助农委把实施农业部优质小麦良补项目和小麦高产攻关行动结合在一起,10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田,共补贴1000万元,其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70%。为了把粮食补贴项目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蒙城县委县政府支农若干意见》、《蒙城县粮食生产意见》,追加粮食发展基金,使农民真正靠种粮得到了实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今年2月份,为推广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县项目办公室还发给小麦高产示范户每户50公斤尿素、10瓶壮丰安等农资作为“物化补贴”。
曹店村53岁的农民周广彬家种了8亩小麦,今年亩产超过500公斤,每亩比去年多收了100多公斤。农技指导员王娥梅还经常到田间地头给他讲解科学种田知识,施肥、撒药到播种,进行一条龙指导服务。
近年来,蒙城县不断探索农业生产新路子,坚持“项目绑项目,资金绑资金,集中力量,主攻重点,统一推广”的原则,将“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小麦高产攻关项目、粮食生产科技示范项目、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等集中捆绑实施,不仅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项目的集聚效应,还实现了粮食增产和优质率的不断提高,使广大农民在提高产量和质量的过程中实现了增收。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农业生产取得的成绩,与财政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集成创新: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杜青林部长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我认为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集成创新非常迫切,安徽小麦高产攻关行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毕美家说,通过小麦高产攻关行动,把优质良种应用、精少量机播、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我理解这就是集成创新。
淮河之滨的凤台县把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中农技、畜牧兽医、水产、水利、林业和农机6个专业,组合成“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专业工作需要,实施农技特派员制度,进村入户手把手地指导农民实施四项科学种田技术。每个特派员每人每年联系农户不少于5户,辐射带动至少20户,咨询服务不少于100户次,重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对农技特派员的要求是:技术要领传授到人、技术服务辐射到户、良种良法推广到田。农技特派员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和印发“技术明白纸”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优质种苗引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凤台县通过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推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把复杂的农业科技变成了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农业技术,确保了农业项目在小麦高产攻关中的顺利实施。在凤台县的小麦高产攻关中,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农业科学技术集成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入户,让科学种田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这是蒙城县在小麦高产攻关中的一个重要体会。蒙城县经过考试筛选的农业入户技术指导员,要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制。在项目办公室统一部署下,技术指导员在秋种期间、麦田管理关键时期,驻点到村,服务到位,对整地、施肥、测土配方、药剂拌种、调整行距、控制播量及机播技术等关键性技术,及时进行综合指导。同时,还要做好农情信息及跟踪服务等工作。不久前,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组织的电话抽查中,蒙城县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技术指导员入户率高,实现了跟踪服务;示范户熟悉科技入户工作,普遍掌握4-5项技术,示范带动作用强,满意程度高,种子化肥补贴到位”等获得98.5分,居全国20个小麦项目试点县第一名,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县。
农技人员与农民联手:让科技长入农业
回良玉副总理在安徽考察春季农业生产时,握着胡承霖教授的手说:“谢谢你啊!感谢你对农业生产作出的贡献。”安徽省政府负责同志最近在总结小麦高产攻关工作时也说:“农业科技人员为小麦高产攻关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在安徽农村采访经常能听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感激之声。
在小麦攻关会战中,涡阳县组织147名农业技术骨干对全县8000个科技示范户定人、定点、定户进行科技扶持,确保技术指导到位,秋种前举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重点培训了良种良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特别是在施肥技术上,改变了过去“一炮轰”的粗放方式,实行无偿测土,将配方肥料直接送到农户手中。在建好万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示范点的基础上,抓了28600个高产攻关示范户,针对当前农村留守人员多是老人和妇女的实际情况,全县成立了78个植保服务专业队,实行统一筹集资金,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施肥施药,对高产攻关示范田进行统一服务。县委、县政府除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对农民的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和高产攻关补贴打卡兑现之外,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又拿出30万元专项资金,对小麦高产示范区落实小麦春季追肥进行补贴,使高产攻关的技术措施得到了落实。
经过一年的奋战,涡阳县小麦高产攻关的15万亩示范田,实现平均单产492公斤,总计为农民增收2100万元。通过小麦高产攻关会战的辐射和带动,全县加大良种“皖麦38”的开发力度,小麦优质化率达90%以上。
凤台县桂集乡农技站副站长杨秀林去年秋天在农民吴振兴家的5亩麦田搞了配方施肥,夏收时麦子长得齐刷刷的。“只要技术到位,高产不是梦想。”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张学玉尝到了科学种田带来的甜头:他家12亩地,去年秋种时,特派员推荐他全部种上良种“皖麦19”,施肥前特派员又取土化验,然后开出“配方施肥卡”,今年每亩增收100多公斤。乐得他笑个不停:“这是早先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啊!”
面对小麦高产攻关取得的成绩,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也备感欣慰。他说:“首战告捷给人启发与鼓舞。系统有力的组织,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通过小麦高产攻关行动,安徽实现了小麦单产和总产的大幅度提高,同时使小麦品质明显改进,优质率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攻关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全省小麦亩均增收116元,总增收37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74元。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和一组组闪光的数字,安徽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清醒地认识到,在他们的面前,农业高产攻关行动依然任重道远。他们正在根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总结小麦高产攻关首战告捷的经验,充分发挥小麦高产攻关的示范效应,及早安排明年的小麦高产攻关会战。
安徽省政府负责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进入第二个年度的小麦高产攻关行动,将继续坚持主攻单产的方向,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突出“大县、大片、大户”三个重点,落实优良品种、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四项关键技术,在稳定今年小麦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新的突破,夺取新的更大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