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南京市委农办充分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构建长效增收机制

日期: 2010-02-11 00:00 作者: 来源:江苏农业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去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个目标”,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和科技支农“两大动力”,深入挖掘农村土地、劳动力和城市辐射带动“三种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民组织制度以及农村保障制度“四层改革”,不断创新输血造血结合、就业创业并举、规模高效并重、家庭合作统筹、帮扶保障兼顾“五项举措”,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预计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00元,同比增长10.6%,圆满实现了全年增收目标。

  一、坚持输血造血结合,加大农民增收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政策、资源、人才向“三农”工作倾斜。一是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积极推进郊县农村土地、金融、财政支农、组织制度建设创新,在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扶持措施,努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出台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意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以股份合作为导向、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土地收益。出台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意见,以土地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抓手,促进耕地资源节约集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三是构建惠农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农村实事、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信贷、中小企业发展、农民工就业、林权制度改革、改善民生、强化帮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让农民更多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去年市级财政预算内外安排“三农”资金20.9亿元;市本级完成农业实际投入10.77亿元,同口径增长13%,其中农民政策性直接补贴2.41亿元。

  二、坚持就业创业并举,夯实非农产业增收支撑。把郊县作为全市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郊县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十万农民自主创业,百万农民转移就业”。一是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狠抓工业有效投入,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拓展非农收入空间。目前全市约70%的二产、30%的三产在郊县,郊县作为工业经济主战场的地位更加突出,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达到65%左右。二是强化农民就业服务。健全四级就业服务网络,着力建设三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72家市级以上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构建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清零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地方劳务品牌。建立民工返乡和企业用工布点监测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介、培训补贴标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3.4万农民工重新就业率达99.8%,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6万人。三是培育农民创业主体。采取创业辅导、创业直补和创业示范“三位一体”的扶持方式,重点推进初始创业,其中创业直补包括贷款利息补贴、房屋租金补贴、证照费用补贴和生产设备购置补贴。10个农民创业试点镇村共开展创业培训22场、1300人次,新增创业农民2000多户,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带动本地农民就业4500多人。

  三、坚持规模高效并重,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把握都市型农业定位,做强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拓展农业综合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一是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以农口重点工作的方式,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着力推进6大类14个重点项目。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新增规模流转11万多亩,全市土地流转累计达到86.5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7.6万亩、高效渔业面积7万亩、设施农业面积5.5万亩,高效农业和渔业面积占种养面积的1/3左右。累计创建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2个,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18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园区4个。全市154家区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40亿元,增长18%,带动农户近50万户,直接用工5.1万人。二是不断拓展农业综合功能。实施“百万市民下乡休闲游”工程,发放2000万元乡村旅游消费券,重点抓好20个农业节庆活动、10条农业旅游线路、20个农家乐村,组建金陵农庄联盟,打造休闲农业“四季之都”品牌。全年接待游客43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以上。三是加强农村生态基础建设。以防污林、生态林和绿化新村等八大工程为重点,继续推进“绿色南京”建设,新增造林面积9万多亩,建设绿化新村726个。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实施国家土地治理项目9万亩、省丘陵山区项目5.3万亩、市级特色基地项目1.95万亩,完成总投资4.45亿元。

  四、坚持家庭合作统筹,不断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走新型合作化道路,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一是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提高,加大重点培育力度,通过建立合作社联席会议制度,举办金融机构信贷对接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合作社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90家,累计总数达到710家,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带动农民16万户,实现增收1亿元以上。二是加快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设立土地规模经营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有章程机构、有股权证书、有民主议事、有保底分红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为高效农业规模化提供有效服务。全市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04家,累计总数159家,社员4.7万户,入股面积达13.1万亩。三是全力推进资产和资金合作。将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与化解村级债务工作相结合,全市新成立资产股份合作社77家,累计总数230家,共有股民17.1万户、48.3万人,量化资产高达9.6亿元。与此同时,按照“依托三农、限制区域、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对内不对外”的原则,成立了7家农民资金专业合作社,努力打破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

  五、坚持帮扶保障兼顾,逐步抬高农民收入洼地。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同时,锁定弱势群体和薄弱地区,进一步加大帮促扶持力度。一是大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在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基础上,创新带动机制,着力打造低收入农户增收“五有五好”项目区,即有主导产业基地,特色经济发展好;有农民合作组织,农户入社参与好;有分类施策措施,长效增收机制好;有完整归户清册,动态跟踪管理好;有财政配套投入,扶持资金绩效好。市级投入扶持资金3000万元,15万低收入群体人均纯收入增加850元,同比增长16%。二是加大薄弱地区帮促力度。组织召开全市帮促对接大会和8场帮促工作现场会,明确年度目标和帮促措施。八个重点帮促镇共落实帮促资金近1.2亿元,实施项目174个,其中工业类项目49个,社会事业类项目65个,其它项目60个,有力地促进了薄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八个镇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4个百分点。三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市本级投入资金5亿多元,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80~300元,农民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4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10~260元/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2.4万人,覆盖率89.3%,无保障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发放率100%。

  促进农民增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郊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确保农民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