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我们的增长点不再以挖煤为主了——伊金霍洛旗立足科技与生态转变发展模式

日期: 2009-11-24 13:47 作者: 张五四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有一个资料显示,到2011年底,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年财政收入预计将达到200亿元。

  200亿元,相当于内蒙古一个发达地级市年财政收入的水平。近日,该旗领导对记者说,今后我们的增长点不再是以挖煤为主了。

  伊金霍洛,旗名蒙古语意为“圣主的院落”,这不仅因为“成吉思汗在这里长眠”,这里还是内蒙古有名的“煤炭大旗”,全旗的年煤炭产量已经接近1亿吨。在这个5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下面,到处都埋藏着煤,已探明储量达278亿吨。煤炭,让这个地方快速迈进了富裕的大门,但大量地生产煤炭又让这里的人们感觉到了生存空间的危机。

  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山”。这是这一届旗领导班子一直在琢磨和实践的课题。旗委书记杨博上任的第一天就“发誓”:要金山要银山更要绿山。仅仅几年的时间,他的这一想法正在一步步实现。2008年11月15日,该旗与北京海淀、深圳、丽江、都江堰等同获“首届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压“小”上“大”实现“产煤不见煤”

  近年来,伊旗大力度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发展,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目前,创造了10项世界纪录,15项全国之最的神东补连塔煤矿和上湾煤矿等一批大型现代化矿井已相继建成,具有生产能力、主运输系统提升能力和煤炭洗选加工能力3个世界第一的一批现代化矿井也将建成。随着现代化矿井的建设,他们对地方煤炭企业的淘汰和技改工作也在抓紧进行,煤矿数量由过去的114座减少到73座,设计生产能力却由原来的4530万吨达到目前的10174万吨,资源回采率由整合技改前的不到30%达到了70%以上。百万吨死亡率由原来的0.37下降到0.118,真正实现了煤炭产业绿色发展的目标。

  在改造和提升煤炭工业的同时,这个旗还在自治区率先关停拆除所有的小焦化和小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02户,并建立和出台了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和办法,在中直和地方煤炭企业吨煤中分别提取2.5元和1.8元,用于生态恢复和移民搬迁。对沉陷造成耕地、林地、自然草场损失及环境污染造成农作物减产都有详细的补偿办法和标准。

  在几个煤矿,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了,到处绿意盎然,煤炭的封闭运行,使人们看不见了煤炭,真正实现了“这里产煤不见煤,出煤不见矸,污水不外排”。

  如今的伊旗正在努力摆脱煤炭产业的“一业独大”的现状,走高科技、高起点、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在目前235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非煤产业已占到78.3%。

  一些煤炭企业还转型到了农牧业上,建成了现代设施农业10000多亩,培养肉羊、肉牛和生猪规模养殖户100多个,初步形成了红庆河和苏布尔嘎镇为主的现代农业和农庄经济发展基地,以旗政府所在地的城郊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园区。到2012年,城郊设施农业发展到3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到5万亩,建成1000个小型农庄牧庄家庭。

  山绿了百姓的钱袋也鼓了

  伊旗苏布尔嘎村是内蒙古自治区“敏盖”白绒山羊的育种和生产基地,这是一个专门以产绒为主的优良畜种。走进该村,一排排蓝顶白墙的房屋整整齐齐,家家的院子里的羊圈都养着成群的山羊。尽管金融危机使羊绒市场走低,但该村养羊户的收入并没有减少。今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一些大户走出去,选择饲草料成本低、而市场又有潜力的甘肃、陕西及周边地区建起了养殖基地。村民刘飞亮说,他今年光种羊就卖了几百只,不仅收回了成本,还有赢余。

  近年来,伊旗以每年造林20万亩、种草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生态建设。“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28亿元用于种树种草恢复生态,初步形成了以环城、环镇、环村绿化为点,以公路绿化带为线,以速生特色苗木基地为面的生态网络体系。现在的伊旗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7%,林木覆盖率达到38.08%。更重要的是,该旗始终重视将生态建设与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如沙柳加工产业年产值就达到了2.47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1328元。

  伊旗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用于惠民建设的资金占全旗财力的50%,先后实施了“十大民心工程”、“十大惠民工程”、和“六大保障体系”,使百姓过上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