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城里人的方便,我们也体会到了”———枣庄市中区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纪实

日期: 2009-11-20 09:16 作者: 范学忠 龚印明 高焕成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真是个大好事儿,它让咱乡下人也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日前,笔者在山东枣庄市市中区永安乡蔡庄社区服务中心采访,村民张广营兴奋地向我们谈起当地建设农村社区后发生的变化。

  笔者看到,这座两层小楼的蔡庄社区服务中心,集“一站式”服务大厅、警务室、卫生室、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电教室、阅览室、娱乐室为一体,中心附近宣传栏、公开栏上内容丰富,文体活动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刚刚放学的孩子在广场上嬉笑玩闹,其乐融融……

  蔡庄村支部书记宋东华告诉笔者,去年6月,村里投资20余万元,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和服务中心,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先进的办公设施。现在,蔡庄这个社区服务中心各项服务项目齐全,规章制度完善,服务程序规范,能够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从体制机制建设着手,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社会统筹发展,是政府工作的战略任务。”枣庄市中区区长朱国伟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发生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演变。探索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有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面向农村、贴近农民开展多样化服务,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市中区有50.6万人,111个行政村,50个城市社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农民群众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强化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强烈的愿望。去年6月,市中区选择了12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确定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突出特色,循序渐进,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建设农村社区,钱从何来?市中区采取“政府拨入一点、乡镇承担一点、社区自筹一点、政策争取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动员驻社区单位支持一点”这“六个一点”的方式,建立了多元化投入机制。区、乡两级还建立了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对达到示范标准的社区,经考核验收后,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每个社区5万元的补助,作为该社区的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光明路街道对试点社区开工建设的首拨1万元,按时完成任务,验收合格后再拨付1万元。永安乡对达到标准的试点社区,属于新建的社区奖励2万元,改扩建的奖励1万元。

  农村社区的功能定位是服务。每个农村社区均设立了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站式”服务大厅,还有医疗卫生、文教体育、计划生育、民间纠纷调解、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社区警务等服务站所,并根据农民需求变化,逐步完善,确保农民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代理”。

  在蔡庄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位正在挂吊瓶的老大娘谈起农村社区的好处滔滔不绝。她感受最深的是环境改变了,办事更方便了。特别是就医,以前村里的卫生室比较简陋,医务人员少,有个头疼脑热的或报合作医疗的钱都得跑好几里路到乡卫生院,现在建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乡卫生院直接安排4名医务人员,看病、报销不用出村就行,再也不跑那么远的路了。

  的确,便捷的服务,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像城里人一样的待遇。齐村镇赵庄村支部书记韦建忠介绍,村里投资45万元,改造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便民超市等服务场所,以前村民有事,要来回跑上20多里路到镇政府办理,有时坐出租车需用三四十元,现在,村民只要来到社区服务中心,把要办理的事项交给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很快就可以办成,既省时间,又省路费。村民韩超说:“城里人的方便,我们农村人也真正体会到了!”

  便民,仅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一大“使命”,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综合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农民生活环境更改善。市中区积极实行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改圈;通自来水、通水泥路、通公交车、通有线电视、通上网宽带的“二建三清四改五通”工程,让农村社区逐步形成“村级小城镇”。西王庄乡付湾村投资100多万元,新铺了6公里水泥路面,建设排水沟3600米,使社区内家家通了水泥路;安装路灯35盏,建公厕2个、垃圾池4处,建设沼气池40余处,并成立了沼气服务站,社区形象焕然一新。

  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农村社区积极利用服务中心开展各类培训教育,宣传推广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开展科普、普法、思想道德及体育健身常识等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付湾村建设了文化娱乐广场,购买体育器材20余件,建设文化墙280米,砌垒沿路花坛3500米,添置了彩电、电脑、音响等现代化电教设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年文艺演出达数十场,举办各类宣传20余次,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展示了社区居民良好精神风貌。

  农民就业渠道更宽了。各社区积极发展市场化的便民服务,组织引导有关单位和企业到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优先安排本村农民就业,既提供了市场化便民服务,又增加了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据统计,全区直接或间接在社区参与服务的农民有300余人。

  为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市中区在农村社区开展了与城市社区一样内容的“十进社区”活动,使“党的建设、群团组织、军民共建、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科普教育、计划生育、文体活动、医疗卫生、便民服务”十项工作齐头并进。

  为更好地方便群众,农村社区分别制作了党建、计划生育、民政、法律综治、家政、劳动保障、警务、体育文化、卫生等便民服务指南,分门别类,摆放在“一站式”服务大厅内,让群众一目了然。

  建设农村社区带来的新变化,让全区12个示范村的干部群众拍手称赞。大官庄社区虽然不是示范村,仍积极部署,投资100余万元新建13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楼。西各塔埠社区投入60万元,建成了400平方米的的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在市中区已扩大到24个,在全区行政村的比例已占到25%。

  “随着示范村的有力带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今年底让70%的村庄都实现社区化。”区民政局局长贾广彩对建设农村社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