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陕西:特色农业引领农民奔小康

日期: 2009-08-20 00:00 作者: 薛春生 来源:陕西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绥德县四十里铺镇三十里寨村,满山遍野是枣树,茂密的树林将整个村庄妆扮的郁郁葱葱,置身其中,是家在林中、村在绿中、人在景中、美不胜收。而每到秋季,大梨枣、骏枣、赞皇、金昌一号等优质大红枣,却成为商贩纷至沓来抢收的热门货。村党支部书记安光正说,他们村是县上实施“11268”工程(一城、一带、两区、六业、八大民生工程),沿无定河两岸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产业带,打造“一村一品”的受益村。该村是全县人口最多的第一大村,人均土地不足2亩,是典型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差的代表,但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该村民群众经过不懈努力,种植红枣面积全村达4080亩,去年全村产红枣、育枣苗人均年收入近5000元。今年春季全村仅出售优质枣树苗就收入50多万元。枣树已成为村民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千百年来,绥德县土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仅有的少量川水地一般以种玉米、高粱、蔬菜为主。山坡地种植马铃薯,沿黄村落有数千亩枣树。解放后新修坝地主要种玉米、高粱,梯田种谷子、糜子,全县四级以下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90.9%,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下,正常年景收成仅可解决农民的温饱,要发展农业产业可谓困难重重。

  近年来,绥德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为方向,以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依据现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将全县规划为“一带两园三区四产”,即“一带”:以无定河、大理河流域两岸川水地集中区域为依托,打造一条以小拱棚、大弓棚、温室大棚蔬菜产业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两园”:在四十铺镇、中角乡利用210国道、吴子高速公路和铁路的交通优势,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业园区,以此促进全县及周边县区农产品物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跨越发展;“三区”:以河底、枣林坪、定仙墕和义合镇的5个村为主要区域建设红枣产业区;以满堂川、中角、马川、吉镇、薛家河等大部为主要区域,建设基本口粮区,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苹果、小杂果、小杂粮、马铃薯为主的特色产业;以退耕还林(草)资源为依托,在四十铺、薛家峁、崔家湾等乡镇的退耕还林(草)区域,大力推广以种桑养蚕、种草养畜的“双种双养”模式的特色农业经济,形成“沿黄红枣、川道棚菜、山区杂、果、薯、畜”三大特色产业板块;“四产”:举全县之力,着力发展“果、薯、菜、畜”四大主导产业。

  薛家峁镇党委书记李光东说,他们镇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中,抓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规模优势加强高效农业建设。选择一批特色瓜果产业进行重点培植: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放大亮点、扩大规模,做响品牌、培强产业。该镇还根据瓜果生长周期,对村民种植进行跟踪管理,进行技术培训及资料信息交流、技术咨询、农资等服务。现全镇瓜果栽种面积占到全镇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瓜果收入占到全镇人均农业收入的60%、占纯收入的35%。享誉市内外的优质芝麻蜜小瓜就产自该镇,其温棚瓜上市时间提前近45天,上市初每公斤批发价高达21元,零售价每公斤60元,并且镇芝麻蜜小瓜还创造全市“甜瓜上市时间最早、每亩收入最高”两项纪录。为了保障瓜农的利益,今春镇上还组织瓜农,成立了“镇芝麻蜜小瓜协会”,让所有芝麻蜜种植户参加协会,建立健全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利益联系机制,增强了瓜农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加强芝麻蜜小瓜市场价格调控能力,大大提高了瓜农的经济收入。

  为加快“一带两园三区四产”建设,全力打造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县上从全县农口部门抽调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100名干部脱产驻村,加快全县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各乡镇也抽调100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驻百村,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着力发展“果、薯、菜、畜”四大主导产业,并依据绥德地处周边县区交汇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加快大棚建设,使其成为周边蔬菜的供给中心。白家硷乡党委书记霍新春谈起设施农业生产时说,他们从农用物资投入、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等方面实施全方位跟踪服务管理,并抓好有机肥源建设,大力发展畜沼产业和大棚养猪,实现三位一体无公害有机化生产。村民用沼渣肥田,用沼液叶面喷肥,达到蔬菜有机化生产,绿色高效种植生产。该镇还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开展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培训,推广绿色优质果蔬生产、加工、包装新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蔬菜种植管理水平。

  设施农业建设最好的赵家砭乡赵家砭村,共投资247万元建设成40个新技术电动控制温室大棚。目前32个棚种植蔬菜、8个棚进行养殖,每棚每年收入3万元以上,与未上大棚前农民每亩收入增长40倍。全县已建设成以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为主的赵家砭,以马铃薯种植为主的墕头村、姚家沟,以石雕业发展为主的鲍王家沟,以红枣生产加工为主的后店村和枣后坪等10个“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于一体的示范村,还有从事养猪、养羊、商贸流通等130多个专业村,这些专业村的产业都已成为当地村民收入主要来源。

  绥德县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头型”经济实体。绥德县巨赢红枣杂粮有限公司,今年在定仙墕镇政府的帮助下,实行“公司加农户”订单种植的办法,既保证公司有优质的杂粮货源,又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公司已与该镇村民签订优质杂粮供货合同,杂粮收购价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8至1.2元,仅此一项农民可增收40多万元。通过订单农业,使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快农业生产的市场进程。

  绥德县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战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和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地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增收难增收慢的问题,还将其特色产业扩展到林业、加工业等多个领域。农业大镇崔家湾,近年来大力发展苗木产业,使其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 2008年,全镇苗木收入达到1200万元。以石雕生产闻名海内外的四十铺镇鲍王家沟村是石雕专业村,该村支部书记马榆林说,他们村有360人,从事石雕艺人就有140多人,近乎家家户户从事石雕或经营工作,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万元,成为全县的首富村。该村在石雕艺人的带动,石雕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该镇年产值达5600万元、利润300万元,石雕产业已成为全县的加工工艺产业的支柱和名牌产业。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进程,该县在各级政府引导、鼓励和指导下,农民相继成立45个产业协会,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生产组织和规模化程度,带动了全县农产品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蔬菜之乡白家硷乡农民有“蔬菜协会”,瓜果之乡薛家峁镇村民有“芝麻蜜小瓜协会”,红枣之乡河底乡、枣林坪镇、定仙墕镇枣农有“红枣协会”,石雕之乡四十铺镇成立 “石雕协会”……这些协会依据政府的“支持引导、部门服务、市场运作、利益联结、因地制宜、多元创办”的总体思路,打造品牌产品,大力培育发展协会主导产业,创造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为会员提供技术交流、信息咨询、农产品流通等跟踪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特别是协会以 “科技服务、信息中介、代购代销”为主要内容,为广大会员提供了多种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稳定了客户、市场和产业、扩大了规模,降低了会员种植成本,提高了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现在全县涉农协会坚持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优质原料,统一技术操作,统一组织销售,统一最低保护价),实现了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利益保障机制,确保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保障种植户农民获得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