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创新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本报讯 “排排小楼林立,家家都有(太阳能)热水器,户户门前水泥路畅通,文体广场、小游园、文化茶馆热闹非常,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这是近日笔者在河南邓州西许村看到的农村新景观,也是该市新农村建设的缩影。该市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村庄整治和“4+2”工作法三个载体为支撑,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该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力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市直各部门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搞好帮扶,快速推进其建设,如今年该市烟办已为示范村争取烟叶生产发展基金478.16万元、农信社争取项目贷款2亿元;科技、教育、劳动等部门开展农民技术培训300余场近4万人次。目前该市28个乡镇都有主导产业,82个村都有特色产业,农民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已占总收入的47.3%。这些特色产业现已逐渐培育成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促进了该市工业的发展,目前,该市已形成棉花———纺纱———服装加工、杨树———板材加工等四大工业体系。
该市广泛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制定了村庄整治三年规划。从乡村道路的整修、村庄坑塘的治理、村庄内部下水道的开挖,到农村文化茶馆的建设、文体广场的建立、沼气池、太阳能的推广普及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划建设。同时采取“上级补一点、财政投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迅速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村庄整治。规定农户每建1个文化茶馆补贴500元,每安装1台太阳能热水器补助350元,每建1个沼气池补贴500元,每修1公里路补10袋水泥,并成立专门的督查组,推动村庄整治稳步前进。目前该市完成整治的自然村已达1673个,占全市所有自然村的1/2,这些村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有线电话通、电话通、宽带网通,已建9801个沼气池、已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1351台,被授予“中国农村太阳能进村入户工程示范市”。
以“4+2”工作法为支撑,推动基层民主管理水平上台阶。该市成功探索了“4+2”工作法,所有的村级大事的决策必须通过“4”议,即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2”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示。构林镇古村决定把村里的两个坑塘、二横三纵的道路用水泥硬化。一概算,共需12万元。村里先开党支部会议,征求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形成一个集资议案。接着,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大家一致同意集资。随后,初步形成的集资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议案提交党员大会讨论。然后再把党员大会审议的意见交由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了集资建设决议。对形成的决议向全体村民公告7天,然后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不到一星期,群众集资12万元。待坑塘、道路完工后,村里又把结果及时公示。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赞。此法在该市农村推行4年来,共解决土地征用、道路修建、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宅基地审批等村级事项近3000项,农村信访量下降60%,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综合治理先进市。前不久,这一工作方法受到了中央领导、中纪委、中组部和河南省领导的充分肯定,“4+2”工作法已在河南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