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企业·新村——梨树县霍家店村新农村建设记事
霍家店,松辽平原上一座普普通通的村庄。当我们走进它时,却发现了它的不普通:
——说是农村,却街道宽阔,路灯明亮,路边树绿花红,路旁楼房林立;
——说是农民,却不再种地,也不用离乡,就在自己的企业里挣起了工资;
——说是村委会办公楼,可大门外的另一块牌子上却分明写着经济园区管委会。
这就是霍家店,梨树县的工业第一村、盈利第一村、纳税第一村,也是我省一个典型的新农村。
说起今天的霍家店,就不能不说起一个人,一个能人。
能人王福山
19岁就在县城里做生意、开酒店的王福山,是土生土长的霍家店人。在他被选上村支书之前,已经是拥有300多万元固定资产,年收入100多万元的“小老板”了。
霍家店过去也有过风风光光的好日子,改革开放之初,这里就办起了农工商联合公司,较早地开启了农村工业化的大门。可当时光的脚步走到1997年时,村里的经营却跌入了谷底——
村集体的两处砖厂,一个被查封,一个被人强行侵占抵债;
农工商联合公司经营不善,欠外债近800万元,讨债的债主像走马灯般来来去去;
村部如同失去管理的大市场,人们在这里整天是吵吵嚷嚷,乱乱哄哄,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村里的几个老党员凑在一起商量,趁着村党支部改选,一定要选出一个全村人信任,有能力、有魄力,能够带领村民摆脱困境,过上好日子的村党支部书记。
选举结果出来了,57名党员,56票投给了27岁的王福山。
亲戚朋友劝他:你又不是没事干,你又不是没钱赚,放着钱不好好赚,去接那烂事儿,图啥呀?
王福山说:村里的老少爷们信得过我王福山,摊子再烂也不能不管。我不但要干,还得干出个样来,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接下了村支书的担子也就接下了村里的债务,村会计告诉他,眼下村里连买一张稿纸的钱也没有,怎么办?
王福山从自家的产业中拿出了120万元,解决了村干部5年的陈欠工资和欠村民的债务;把自己经营多年的北方酒业、北方冷饮厂、北方不夜城和北方饲养厂交到村里经营,以保证村上的运转。
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红火一时的农工商联合公司,背着700多万元的包袱,再也无法继续经营下去。王福山向法院提出破产请求,使这笔让村里一直喘不过气来的巨额债务得到了化解。
在王福山的努力下,两家砖厂重新回到村集体手中。没有流动资金无法启动,他就带着村班子四处求借,让这两家本已破败的砖厂起死回生,当年就给村里带来了44万元的收入。
这一年,村民们的收入比往年增加了两倍多,他们又看到了希望。
兴旺的企业群
农民出身和做“小老板”的经历,给了王福山一个深深的感受——要想彻底改变农村的面貌,改变农民的生活,只靠人均二亩地,不管种什么也绝对做不到。怎么办?
办企业!建一个化肥厂!
村里有一个早就不用的俱乐部,还有一片闲置多年的场地,这就成了化肥厂的生产车间。
自己不懂,他们聘来了具有生产经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没有资金,村干部和村民们自愿集资入股,几天的工夫,生产所需的300多万元流动资金就筹齐了。
2004年因陋就简上马的小化肥厂,当年就给村里带来了效益,集资入股的200多户村民,当年也见到了回头钱。而今,化肥厂几经升级改造,已成为占地4万平方米,总投资6000多万元,年产40余万吨低温颗粒复混肥和其它肥料,产值可达5亿元,利税可达3000万元的企业了。而它只是霍家店经济园区内众多企业中的一个。
应该说,经济园区的建立是水到渠成。因为在此之前已有一批企业落户到霍家店。
吉林省正邦饲料有限公司,是落户霍家店的第一户外来企业,公司老总李雨田则是王福山请来的第一位能人。现在饲料厂已经发展成为固定资产超千万,生产能力5万多吨的饲料生产基地。
老家辽宁开原的家具能人赵国栋,经人介绍来到了霍家店,适宜的环境,热火的氛围,使他带着1000多万元投资在这里建起了北方家居城,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辐射到方圆百里。
……
2007年,霍家店经批准成立了经济园区,更为这里增添了新的活力。
近3年来,在霍家店摆放的大小项目近百个,这些项目带来的资金达40多亿元。
说起这些项目来,王福山如数家珍:
四平鑫宇钼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1亿元,年产值可达3亿元;四平市帝达木糖醇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3.1亿元,年产木糖醇5000吨,实现产值1.5亿元;四平市艾可斯科技材料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16亿元,年产值达1.25亿元……
到去年年底,全村社会总产值已达到12亿元,是10年前的100倍;村集体净资产超过了千万元,同10年前相比,增加了7倍。
企业的发展,也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带来了巨大变化——
八社农民彭流山,5年前因患有胃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境一度陷入困境。2006年,他家的3.2亩土地被经济园区项目征用,他被安排到北方肥业公司当了保管员,一个月可以拿到近千元的工资。他又把6万元的土地补偿金入股到了企业,每年分红利1.2万元。既当了工人,又做了股东,脱了贫,盖了新房。像他这样既是股东又是工人的农民,就有300多位。
这几年,在村内外工厂做工的农民达到13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70%;农民的工资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48%,而去年村里人均收入已达到8000元,是10年前的9倍多。
一座新村
徜徉在霍家店3平方公里经济园区的街道、小巷,竟找不到一点农村的影子,这里既有工业加工区、商贸区,又有新村区、生态园、蔬果园和苗木园……村内12公里的道路全部实现了硬面化,村核心区已经实现了路、水、电、天然气、程控电话、宽带上网和土地的“七通一平”。
王福山告诉我们,每年村集体收入的100多万元,全都用在了村里的公益事业上。
村里先后投资兴建和改、扩建了教学设施完备的九年义务制学校,拥有住院条件的村卫生所,可容纳千人的村礼堂,还有科普电教室、图书室等等,村中心的休闲广场也指日可待。
在霍家店,孩子们上学不但可以享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村里还给每个孩子制作了校服。
村民们全部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应由村民自己负担的费用,村里一分钱也不用村民出。
全村养殖业专业防疫人员的工资,五保户、特困户、军烈属的补助,村里全部承担。
村里每年还要组织农民运动会、科普专家讲座、实用技术指导、文化演出等活动,要让村民们过得有滋有味,乐乐呵呵。
站在霍家店村,当然也可以叫霍家店经济园区的规划板前,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更美丽的蓝图——
已经建成的小康新村旁,是规划建设的联排别墅群;5万平方米的绿岛内是波光潋滟的人工湖,还设计了游泳区……
对于明天,王福山这样给我们描绘:
一方面,我们要把工业化的路坚定走下去,通过招商引资,扩大经济总量,再过两三年,经济园区的社会总产值要再翻一番,达到25亿元。
一方面,我们在继续改善村民生活上下功夫,打深井解决还没有解决的400多户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建牧业小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建垃圾处理场解决生产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我们要让更多的村民住上楼房,买上轿车,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吉林日报》单海鸥 杨东伟 张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