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为有源头活水来—————洛阳市新农村建设纪实

日期: 2009-03-25 09:09 作者: 吕晓村 郑海燕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洛阳市地处河南西部,辖1市8县6区,143个乡镇,2997个行政村,总人口650万,其中市区人口150万,面积1.52万平方公里。

  提起洛阳,人们首先会想到洛阳牡丹、龙门石窟以及中国一拖、洛阳玻璃……确实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工业城市,但同时,洛阳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下辖九县(含一县级市)六区,农业人口464万人,耕地面积557万亩,农村人均1.2亩,粮食总产20亿公斤。

  近年来,洛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部署,高度重视、科学筹划、周密部署,全面推进,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四大目标,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一手抓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以优质粮食、畜牧、烟叶、中药材、林果和以牡丹为主导的花卉等六大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手抓“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外部空间,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

  1 春风化雨润河洛 “党建引领”树旗帜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农民,农民的根本问题是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仅直接昭示和反映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而且为新农村的持续建设、落实“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供物质支撑,理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结合“二十字”方针,洛阳市制订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整洁村容村貌、打造文明乡风、完善社会保障、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农民素质、搞好民主管理、建设“五好”班子、实现社会和谐。

  新农村建设伊始,洛阳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洛阳市市长郭洪昌就曾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河南是农业大省,洛阳是农业大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是洛阳各级党委、党组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核心内容,各地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来检验县、乡领导的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求各县(市、区)主要领导要抓新农村建设,副书记或纪委书记和一名副县(市、区)长主管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部长负责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的旗帜作用,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向共进、同频共振、同步共赢。

  在位于高寒山区的栾川县冷水沟村内记者看到:一栋栋别致的小洋楼掩映在绿树间,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通向各个村组,一垄垄用白色地膜覆盖的玉米苗长势喜人,一座供村民休闲、健身的生态公园干净、整洁……近年来,冷水沟村积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坚持“党管农村工作”这一根本方针,不断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他们聘请规划设计院对全村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投资180万元实施了道路铺油、路灯安装、村庄绿化等工程,并购置了一批健身器材。今年,该村将再投资300万元用于道路扩宽硬化和村庄中心公园建设。几年来,冷水沟村先后获得了“省小康村”、“省文明村”、“省五好党支部”、“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村党支部书记杨岳荣获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如今的冷水沟村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建得越来越好,恰似世外桃园,也使冷水沟村这面农村基层组织先进典型的旗帜越来越鲜艳。

  同时,洛阳市非常重视营造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连续两年春节过后的第一次全市性大会是安排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大会均采取市里设主会场、县乡村设分会场的电视直播形式,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到新农村建设政策信息。去年5月下旬,全市集中三天时间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参加培训的有各县(市、区)党政主管领导、乡(镇)负责人、纳入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及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等1500余人。与此同时,九个包村系统对所包的1300个村的村支部也进行了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基层干部进一步提高了对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明确了目标,掌握了方法,鼓足了干劲。同时,市新闻媒体专门设立了“喜看家园新面貌”、“走进家园看问题”等栏目,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宣传与监督。市委、市政府还制定了《洛阳市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领导抓点带面实施方案》,并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联系制度,每个市领导分包一个村进行帮建,同时对全市13条干线公路的路容路貌整治也由各位副市长进行分包,从整治、规范到长效机制建立及公路管理,都实行市长分包责任制,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将各项目标任务进行量化细化,纳入各部门、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加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就像一束明媚阳光,照射出一道新农村建设的亮丽风景线,犹如一股股清泉,为洛阳新农村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2 结对帮建进村庄 合力共建新农村

  为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建新农村,2006—2007年,洛阳市委、市政府共组织114个市直单位驻村工作,下乡队员476人,为帮建村投入1798万元;村企结对111对,帮助搞好各项建设工作。2008年,为了整合部门资源,又确定了市、县(区)党政64个系统和47个市直单位帮建2824个村庄。按照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力争三年(2008-2010年),使一类村上台阶、二类村上水平、三类村变面貌。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村庄规划,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二是发展富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五是倡树文明乡风,创建和谐村庄;六是搞好村级组织建设,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各帮建单位对分包帮建工作高度重视,行动迅速,及时成立了以系统一把手为组长、主管副职为副组长的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副职主抓,明确了科室具体负责,建立了内部联建机制,实行了目标责任制。并结合本系统的优势,制订了帮建方案,多渠道筹措资金,援建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引导农民拓宽增收渠道,使帮建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观。一些系统的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系统负责人深入村户调研,实地解决问题。据统计,全市65个系统和48个市直包村帮建单位共派驻工作队800多个、抽调人员1985人,投入资金8400多万元。如最早确定的“九大系统”和市委办、市政府办、建委、烟草等部分系统领导认识到位,帮建思路明晰,工作机制健全,投入力度较大,帮建效果好。统战系统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帮扶形式,重点实施“1155”帮扶工程:动员100家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到被帮扶村结对上项目100项,累计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实现被帮扶农户人均年增收500元。目前已投入资金2304万元,形成了4种帮建模式:在矿区和一些占地面积大的空心村,依托企业与村的经济关系、地缘和人缘关系实施整村推进;发挥当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实施项目兴村;通过建设原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实施基地带动;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开展公益捐助,进行无偿帮扶。已落实包村领导75名,驻村干部120多名,投入帮建资金5781.5万元,整修道路、渠道234.1公里,新建沼气池4152座,修建垃圾池268个,绿化植树23万株,发展特色农林产业13440亩、中药材2500亩,安置群众就业6705人,安排保洁员572人,清运垃圾6.43万方。伊川县统战部对所包村实行挂牌制,公布了包村负责人、联系人的姓名、电话,标明了帮建目标任务。宣传系统出台了《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文明村创建“一帮一,一对红”对口帮扶活动的意见》,以省、市级文明单位为主体,开展包村帮建,并签订了责任书,明确了奖惩制度,以此促进帮建工作落实。组织系统充分运用农村党建“三级联创”、“两双强”、“两培养、两增强”、“一建一争”等活动的有效机制,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纪检系统坚持主要领导每周带领机关有关同志下乡,进村入户检查指导,现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开展。政法系统为把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将100个村分包到系统各部门,并要求每个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承包1个村,实行包村人负责制。卫生系统结合自己的职能,建立了“3+1帮建模式”,即一个市直医疗卫生机构、一个县(市)直医疗卫生机构、一个乡镇卫生院分包一个村。累计投入65万元,为帮建村开展义诊活动70余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46301本,捐建宣传专栏243个,新建垃圾房69个,赠送垃圾车196辆,改建无害化卫生公厕26所。市建设投资公司帮建工作队长孟和平同志为帮助所包的新安县磁涧镇五里岭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结合当地红薯种植优势,破解资金难题,用自己的工资做抵押,为村里担保贷款20万元,购置粉条加工机械,开办粉条加工厂,如今已是红红火  火,产销两旺。

  3 惠农政策重民生 和谐稳定乐融融

  洛阳市积极贯彻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了农业税免征、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了减轻农民负担县(市)区长述职报告、监督卡、专项治理责任单位牵头负责等制度,多年来全市没有发生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事)件。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搬迁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对255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对6744户26849人实施了搬迁式扶贫。全市贫困人口由2002年底的53.37万人减少到31.07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由14.9万人减少到5.7万人。

  在农村医疗体制改革上,洛阳市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市、县两级已拥有行政编制的专门“新农合”管理人员32人,全市261所定点医院全部实行了农民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134所乡镇卫生院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2007年,先后172.7万人次的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1.7亿元,统筹基金支出率87.7%;2008年全市参合农民达460.58万人,参合率97.41%,高于上年近7个百分点。洛阳市委常委田金钢说,实践证明,新农合制度是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是现阶段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的重要形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下一步要尽快建立市级新农合直补平台,实现全市各级定点医院直补目标,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为使广大农民群众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像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探索。所谓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就是集农村的“两委”办公场所、卫生所、计生室、文化室、民调治安室、连锁超市、远程教育终端等公益性设施于一体的场所。他们的原则就是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提倡一室多用、一场多用。这些设施有些在农村已经有的,需要改造完善,功能整合;没有的,统一规划,分步建设。这样,既有利于对农民的服务,也避免给农村造成浪费,并以文件的形式将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内容分解到有关部门,同时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牵头,进行督查落实。目前全市已建成乡级便民服务中心82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781个。通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小病不出村,购物进超市,休闲有广场,娱乐有场所”,下棋、散步、健身,跳舞、唱戏,自娱自乐已逐步成为一些农村群众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汝阳县城关镇云梦村书记刘新立感慨地说:“一个中心解五难(指看病难、购物难、办事难、学习难、娱乐难),农民办事真方便!以前办个事,县城要跑好几遍,如今办事不出村,真是过去做梦都不想的事,如今竟成了真的!”

  桑田已自成沧海,一村一寨笑颜开,伊洛大地绽新蕾,为有源头活水来!河洛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