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四举措”夯实基础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为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几年来,蛟河市坚持加大投入,打牢基础,切实强化服务功能,构建完善的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整合资源,构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在农村卫生服务机构体系建设上,蛟河市严格坚持总量控制、资源调整、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在全市卫生规划框架内科学设置乡镇卫生院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一乡一院”、“一村一所”的要求,将原17所乡镇卫生院合并为16所,并以此为依托,组建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服务功能的快速转变。每个乡镇按照服务半径不小于2.5公里的总体目标,规划设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促使服务站总量由改革前的329所减到279所。
二是加大投入,夯实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蛟河市加强了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4500万元。新建、改建、扩建市级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20所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10所,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更新CT、CR、核磁共振等超万元的先进医疗设备161台(件)。
三是强化管理,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首先在管理体制上,理顺了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职能,并结合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了聘任制,建立了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用人体制。其次改革运行机制,实行了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把市乡两级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5%必须用于人才培养,6%的医务人员必须到上一级医院进修,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人员总数不低于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0%,继续教育的普及率要达到100%作为硬指标纳入全年工作责任目标。
四是完善机制,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快速发展。坚持靠制度约束,加强规范管理,制定了监管协议、逐级转诊、次均费用和大病专家审核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实现了农民拥护,政府满意,医院发展的“三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