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大邱庄
30年前,这里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洼,只有在痛苦中沉吟的诗人郭小川眼里,“团泊洼的秋天”才那般美丽;而在上世纪90年代,地处团泊洼腹地的大邱庄曾因创造了“中国第一村”而名声大噪,而后又慢慢沉寂;而今,大邱庄人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大邱庄今日的美丽。
30年,大邱庄经济从落后中崛起,又从高潮跌入低谷,再从低谷中走向腾飞,它的命运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曲折历程而沉浮。这个曾经闻名于海内外的“华夏第一村”,在世人眼中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据当地人介绍,目前国内外前来参观者仍然络绎不绝。
记者曾经在1993年的大邱庄辉煌时期和2002年的沉寂时期,两次访过大邱庄。日前,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之际,记者再次踏上坐落于天津市静海县的这片热土。
重访大邱庄
记者驱车驶上了以前不曾见到的宽阔马路———静王路,当两边逐渐看到有很多宏伟的工业企业和类似钢铁字样的牌子时,感觉已经进入了大邱庄领地。果然,左前方赫然出现了“大邱庄加油站”,以一个地方做名字的加油站感觉很气派,也比较少见。
汽车拐弯进入了很多人比较熟悉的百亿大道,当初起这个名字也是预示着投入十个亿,要产出一百个亿的意思,体现了创造者的勃勃雄心。而现在这条路已经显得有些窄小,但两边企业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了百亿元。
路两边不时闪现“友发钢管”、“勇恒实业”等字样,各种钢铁加工企业连绵不断,很多是当年熟悉的企业,偶尔中间穿插有酒店。路上有很多拉着各种钢管的大汽车,钢管有粗的、细的、方的、圆的,还有很多平时很少见到的形状。据说,在市场形势特别好的时候,这条路就会堵车,还能看到刚出厂的冒着热气的钢材。看来,这条路的车辆疏密状况也是反映钢铁市场的一个晴雨表。
记者专门从香港街穿过,它是在1991年至1992年建的,是当年以餐饮文化为主的著名的商业街。街道依然是旧模样,但是店铺已换了好几茬。依然是店牌林立,“贾苑金店”、“正天商场”、“天成全酒家”等色彩丰富的字样把市场装扮得热闹异常。记者随意走进街头的友伟书店,这里卖书、办公用品,还兼有打字、复印、制名片等,店里女老板王俊兰说,这里原来是歌厅,后来是药店。她是28岁从河北来的,都11年了。她1997年来时,在大邱庄企业工作,一个月挣一两千元,那时挣钱就算很多了。后来孩子都上学了,就开店了,这里居民比较集中,生意一直不错。
驱车前行,看到九龙壁和十八凤阁牌坊时,知道离大邱庄镇政府不远了。走进大院,海狮戏球的喷泉映入眼帘,东西两侧各有“勇于改革,敢为人先”、“艰苦创业,拼搏务实”的大字标语,楼和小院还是当年那个模样。当年这里是各地“取经”人都想来的地方,小轿车不仅将偌大的院子停得满满的,还经常在外面的路上排起长队。只是现在已经不是大邱庄村委会了,而是大邱庄镇党委、大邱庄镇人民政府了。
华夏第一村的崛起
提到大邱庄的创业史,都不会绕开一个人———当年大邱庄的村党支部书记禹作敏。后来他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入狱。但是在大邱庄人眼里,是他带领大家让大邱庄崛起,是他率全国之先让这个普通农村走出了一条与传统农业模式完全不同的工业化之路,创造了“华夏第一村”。
大邱庄创办的第一个企业是带钢厂,那是在1977年,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早了一年。他们任命从天津带钢厂退职还乡的刘万明为业务员、村里的技术能人刘万全为厂长,村里东拼西凑共筹了15万元,在天津冷轧带钢厂买回1台被淘汰下来的冷轧机,后来又仿造了两台,经过反复试工,于1978年10月正式投产。之后,他们为天津金属材料厂进行来料加工,当年收回投资,除还清乡亲们的集资外,还盈利30万元。
第一家企业赚钱了,之后又投资建成了制管、五金电器、印刷厂三个企业。在开始建企业之初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认为船小好调头,所以村里发展了很多企业,包括生产打气筒、蓄电池的等等。那时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处于卖方市场,所以以这最初的四家企业为核心,村里的企业不断在增加。在1987年,这四个总厂被改为四大公司。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对钢铁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因此村里把投入的重心都放在钢铁上。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钢铁的原材料是从计划体制下弄出来的,而做出的产品又是走向经济体制的卖方市场,因此只要生产就挣钱,一吨钢材加工出来毛利在900元,远比现在高出三四倍。敢为人先的创举符合了时代的特征,大邱庄走出了一条发展钢铁工业的典范之路。
1992年,四个工业公司改为尧舜、万全、津美、津海四大集团公司。同年,在村西北方投资10亿元建立了“大邱庄百亿工业区”,著名的百亿大道就贯穿其间,路两边集中了大邱庄上百家钢铁企业。
在1993年之前,大邱庄村办企业达到了200多家,生产总值达到18亿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1300倍。1992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记载,大邱庄的社会总产值、人均收入等多项指标均排在全国第一位。大邱庄这个4400人的村,拥有16辆奔驰轿车和100多辆进口豪华小轿车,村民都住上了楼房或别墅,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多平方米。大邱庄,这个华北平原盐碱地上崛起的首富村创造了时代的辉煌!
那个时候,国家大力推行乡镇企业,农村的工业化被认为是拯救日益凋蔽的乡村的良药,而大邱庄成为发展工业的典范。有中国的经济学家称,中国农村已经进入了大邱庄时代。
然而1993年,“危禹两案”发生,禹作敏因触犯法律,被判有期徒刑20年。大邱庄慢慢地沉寂了。
逆境中的改革
1993年11月18日,大邱庄撤村建镇,为镇管街体制(之后在2003年和2006年又划进四个村,现有8个村街)。以原有四大集团为基本框架,在资产、人员、土地等各方面进行调配,将原有大邱庄村划分为四个街。
鼎盛时期的大邱庄,住房、水电气暖、通讯交通、上学等都是免费的,当时大邱庄人的工资只是用于吃饭和穿衣,村集体经济为村民开出了14项高福利待遇,这使得企业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大邱庄人开始了艰难的改革路程。1996年大邱庄实施了住房改革,按照“居者有其屋、房产私有化”的原则,不论职务、工龄,老房屋按照面积、年限折旧,平均返还给每个家庭两三万元补帖,然后由居民自主购买。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村里原有的18万平方米住房全部卖出,同时回收资金后,由街道统一规划,当年又建起了7万平方米的新住房,完全按照商品房销售。
随后实行了交通通讯工具改革。车谁坐谁买下来,不想买的拍卖,所得归集体,原来是公车私用,改后为私车公用。手机也是谁用谁买下来,电话费也改由个人负担。实行了物业管理改革,包括供暖、供水、供电都改由家庭自己支付。刚开始推行时,村民们不理解,一些人宁可自己点炉子也不交费,便有了“小洋楼里点煤球炉子”的现象。为了推进改革,镇政府也动了真格的,不交费的断掉供暖,当年冬天供暖割断率达到30%。
改革最大的收获便是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凡事都依赖集体的思想没有了,人们都习惯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思维。大邱庄过去“常流水”、“长明灯”不见了,仅电话费一项改革,当年开支便由150万元节减少到50万元。
福利待遇的改革为以后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做好了充分准备,1997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了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对企业改制,不是一刀切,实行一厂一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三社一自”,也就是由集体的社区股、与企业上下关联的社团股、管理层加入的社会法人股,还有企业职工或外来的自然人股组成,实行股份制。二是“先售后股”,就是对净资产在几百万、几十万元的企业,通过竞标先由买家买下来,先卖掉再进行股份制改造。三是对亏损企业实行资产剥离,零价出售。把债务剥离到集团,目的是盘活企业。
到1998年上半年对企业全部改制,共吸纳社会股金3.8亿元,将原有197家企业转制为91家责任有限公司和6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在199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乡镇企业改制,那时大邱庄已基本改完了,仍然是超前进行。
在1993年到1997年间,大邱庄的投入多达15亿元,由于投入比较大,显现出来的增长也很快。1997年达到顶峰,工业销售收入达到了11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6亿元,税收9300多万元,大邱庄经济上达到了最高峰时期。
然而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大邱庄经济再次滑坡。大邱庄是钢铁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要求的资金现金量大,银行大量抽资,有时一年抽资10个亿,企业面临非常困难的发展。如果不是之前的及早改制,大邱庄恐怕难逃此劫。到2001年经济回落到建镇初期的水平,税收由1997年的9700万元下滑到3700万元。
今日腾飞的大邱庄
如果说,在市场经济初吻中国大地的时候,大邱庄以超前的壮举在渤海之滨创造了奇迹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它发展的突出的内容就是改革,在县委、镇党委的领导下,包括对每一项管理制度的改革都是对过去不适应方面的否定与完善,它是在不断变革当中行进的。可以说大邱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从这样的曲折当中走出一条不断改革发展的道路。
正是有了这样的改制改革,像候鸟随着气候的转暖飞到北方一样,随着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渐渐退去,曾经海内外闻名的大邱庄再次成为中外客商抢滩投资的热土。
大邱庄镇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确定了“人有凤凰在,我把梧桐栽”的招商理念,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无论是在新工业园区落户,还是在老工业园区嫁接联姻,都可以享受到积极的优惠政策和一流的设施和服务。
大邱庄镇成功地与天津轧一、大无缝、小无缝等国有大型企业实现了大联合,北京、天津、浙江等地的企业家纷纷在大邱庄投资建厂,原来转移到外地的企业家又回来发展。
采访中,大邱庄镇党委书记姚金明说,“近年来,大邱庄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改制带来的积极作用,坚持工业立镇、引资兴镇、民营强镇,把打造‘钢铁大邱庄、生态大邱庄、繁荣大邱庄、文明大邱庄、平安大邱庄、和谐大邱庄’作为根本措施,通过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全镇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税收4.2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0倍。
目前,在这片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企业460家,企业资产总额96.5亿元。大邱庄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5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7家,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企业38家。大邱庄生产的热轧薄板、热轧窄钢带分别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强,焊管占全国的21%,是全国最大的焊管加工基地。
现在大邱庄的别墅楼已经由房改前的100多座增加到500多座,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汽车。走进镇里的住宅小区,如同进入了风景优美的大公园。近年来,大邱庄镇党委、政府坚持“生态立镇”,下大力量在镇内大面积种植生态林,现在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3%。作为钢铁加工重镇,大邱庄先后投资3.1亿元,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建设。其中,投资68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记者在驱车行驶中,看到有很宽的青年渠正在清淤。据说,把淤泥都清理干净后,从污水处理厂出来的达标水就可注入这里,就变成了干净的渠了。青年渠和附近的港团河在治理之后两边要墁砖铺绿。目前,全镇相关排污企业均安装了排污在线监测系统。
记者漫步在大邱庄,看到街上很多人在逛商场,老年活动中心有村民们在下棋,广场上的人们穿着统一的演出服装在打腰鼓……好一幅其乐融融、祥和的图画。
现在富裕了的大邱庄人更多了几分务实实干的精神,人们也更加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就是由多家企业、干部、老百姓自发捐资300万元建成的。岐丰集团每年拿出20万元,专门用于文艺演出活动,保证这里每周有一场高水平的戏曲、唱歌等文艺演出。村里建立了助学基金,由四个企业家每年共拿出80万元,资助本镇在学大学生,现在大邱庄籍的大学生每年能拿到5000元的助学补贴。热心的企业家们还出资建立了扶贫帮困基金。汶川地震之后,大邱庄人总共捐资超过1000万元。
今日大邱庄,在碧波荡漾的团泊洼湖畔拔地而起,一个新兴的城镇在努力打造居民生活区、教育园区、工业园区、仓储物流园区和休闲度假商贸区,以形成较强的城市载体功能。
不经意间又走回镇政府大院,海狮喷泉映入眼帘。最初建在大邱庄村政府院里的是象征科技腾飞的原子造型,曾经吸引无数前来参观者的目光,而现在的景观是1993年建镇以后改建的。海狮向上翻腾的动作,似乎蕴涵着大邱庄能够“凤凰涅槃”、再次翱翔蓝天的力量。是的,在党的领导下,大邱庄实现了由“能人治村”到“依法行政”的历史跨越,在改革发展中找到了一条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路子。
夕阳下的海狮已褪去了旧日的光华,记者想像,如果石海狮能够感知太阳的温度的话,就能够看到这里阳光下的色彩怎样日复一日地变浓变淡,能够看到镇党委一项项改革怎样从这个楼里出来又付诸实施,能够看到大邱庄人怎样随着国内外大环境跌宕起伏而同命运抗争。而这一切又如同不能活动的石海狮,凝固成为大邱庄的历史,也凝固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