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为把穷村变“最美”——记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新

日期: 2008-12-08 00:00 作者: 石宝军 齐广涛 刘波 来源:北京城乡经济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2008年9月,当房山区窦店镇河口村获得“北京最美的乡村”的消息传回村子的时候,沉浸在欢乐中的党员和乡亲们都感慨:该给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新记一大功!四年来,为把穷村变“最美”,他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以前的河口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晚上出门一摸黑;垃圾遍地,牛粪满街”,是个十分破落、杂乱的穷村。2004年3月20日,当河口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党员们把选票投给刘德新时,身为土建工程师、一级项目经理的他还在市里建筑公司忙碌着。得到消息后,他毅然放弃自己几千万元的产业上任了,并发下誓言: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不遗余力!

  刘德新首先从环境整治着手,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对全村10公里的街道、胡同全部进行了硬化;对村庄周围、街道两侧、胡同和部分庭院进行了充分绿化,新增绿化面积4.2万平方米,全村绿化率达到70%;对全部户厕进行了无害化改造,并兴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使全村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为每家每户发放了垃圾桶,对全村垃圾实现定点收集、集中处理。经过一番努力,村庄环境终于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些,都是在村里没钱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此,刘德新自家垫付了几十万元。

  刘德新认为,家乡要发展,根本的出路还是要发展产业。河口村共有村民215户,510口人,耕地面积819亩,土质、水质都很好。刘德新在深入市场调研并请专家指导后,确定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大棚来带动村民致富。他从家中拿来几十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并得到了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建成了一期规模设施农业大棚80栋,重点进行花卉、生菜订单生产,供应麦当劳生菜及市内主干路草花绿化,其种植的百合花打入了市内高档花卉市场。为了照顾独生子女女孩户、独生子女残疾户和独生子女困难户,刘德新提出将一期50栋大棚以优惠方式租给他们种植,帮助这些弱势群体脱贫致富。现在,全村大棚已发展到250栋,实现了每户一棚的目标。村里还成立了农民合作组织“北京翠林花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民生产、销售的后顾之忧。

  河口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了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方便清洁的秸秆气化走进了每家每户,明亮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庄的各个角落,新式的吊炕温暖了村民的心,沼气池实现了循环利用,使全村的村民利用上了新能源。同时,村中修建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拥有文化图书室、数字电影放映厅、乒乓球场、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场地等,为村民开展业余文体活动提供了平台。村集体还筹建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站,实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村集体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实行补贴,使全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刘德新回村的四年里,经常工作到午夜,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休过一个假日,每时每刻都惦记着村里百姓的事情。2008年是奥运年,刘德新抓住商机,带领村民做奥运经济。奥运会期间,设施大棚共销售了100万盆奥运用草花、30万盆月季,村民年人均收入攀升至1.1万元,是2003年的1.67倍。“翠林花海映农居,富庶康宁新河口”。现在的河口村面貌焕然一新,一些在外地上学、工作的年轻人,在假日回村探望老人时,都惊呆了,有的甚至都找不到自己的家。河口村的巨变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赞扬。在北京市农工委等部门联合举办的评选2008“北京最美的乡村”活动中,河口村以得票第一的成绩光荣当选。(摘自: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