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开展农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保障,牡丹江市农委本着“适应需求,推动发展”的宗旨,全方位建立了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了多元化信息服务,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打造多元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为龙头和基地服务。动员、支持、帮助龙头企业上网,建网页、开网站;双合中俄果菜批发大市场,成为国家级定点市场信息发布点;有114个企业的产品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展销。在对基地的服务中,重点是指导“一品村”建设,发布生产技术,市场价格,前景预测等信息,指导生产,宣传“一品村”建设经验。促进了林口县形成了食用菌大产业,助推了东宁县黑木耳第一县建设,帮助海林市蔬菜村将西红柿、小南瓜等产品远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在2006年全市大部分地区西红柿滞销时期卖上了好价钱。2007年全市食用菌、果菜、肉牛、生猪四大主导产业收入达到48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5.5%;建成了395个“一品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到248万亩;引来了皓月、正大等一大批龙头企业。
二是建立农产品流通价格服务体系,为农民有效回避市场风险提供信息参考。建立了农产品价格定期联合发布制度、农业信息收集制度、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发布制度,通过网络、电视、短信、简报等多种渠道发布市场信息,召开农产品市场分析会,指导农民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时机出售产品,卖个好价钱。
三是建立俄罗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先后在俄罗斯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对俄劳务服务工作站,向国内发布了1400多条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大城市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劳动力就业信息、收入信息以及俄罗斯风土人情信息,促进了对俄农产品出口和赴俄劳务经济健康发展。2007年牡丹江市在俄租种耕地200多万亩,在俄滨海边区劳务10000多人,向俄出口地产农产品16万吨。
四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充分就业。通过收集发布用工信息,组织参加北京、上海、济南等地用工对接会,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等方式,为农民工提供有关户籍、工资、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维权信息,让农民知道怎样走出田地、怎样学到技能、怎样提高自己素质、怎样维护自己权益。据统计全市累计有34.6万农民离开土地,打工增收致富。
五是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体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通过出版《牡丹江农科院报》、《区域经济发展简报》等信息资料、召开座谈会、建立网络连接等方式,交流信息,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建立了宁安农垦综合示范园区、对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共同推进大牡丹江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六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法规宣传、市场检查、农产品安全技术培训和指导等信息手段,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了“三品”标识,促进了生产企业和基地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杜绝了五种高毒农药的使用,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农产品。
实现了信息渠道、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多元化
一是实现信息渠道多元化。在省农委、市、县各级的支持下,建设了牡丹江互联网体系,开通了牡丹江市农业信息网,累计发布了13.5万条农业信息。开通了农业执法、农技推广、农业产业化等十个专题网页和宁安、林口、海林等6个县级信息网,渤海镇等20多个乡镇网。为887个行政村制作了动态网页模板,形成了一个互通互连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平台。
为了传递更多的农业信息,广开信息渠道,一是设立农业内部信息上传网上平台,使农口各部门农业技术,法律法规、动态、新闻等信息及时上传。二是设立县乡信息上传系统,使各县(市、区)直接向牡丹江农业信息网上传递当地信息。三是设立专人信息收集制度,市农业信息中心设一名专人,每周两次向新农村试点村、“一品村”等150个村,电话询问信息,在这些村有专门农业信息情报员,负责接听、上报当地信息,并及时反馈重要信息。四是收集中央、省、市各级涉农信息,及时通过牡丹江农业信息网发布。
二是实现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本着合作共建共赢的原则,吸纳各类农业信息部门共同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一是与信息服务机构合作,实施了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通过计算机终端,电视机顶盒终端把信息传进村,同时网通公司还开展了农业信息中心设一台专门服务器,发送经过编辑审核的农业信息短信,把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口各部门和网通合作开发农业110服务专线,组织具有农业生产经验的专家100多人组成专家顾问团,公布配备移动电话号码,农民有急事可立即与专家联系,2007年接听农技110电话5000多人次,植保专家刘宗林、蔬菜专家尹益斌等农忙时日接电话50次以上,成为农民信赖的专家。三是与盛世新农村文化传播公司合作,把进了村的农业信息用广播喇叭在农民中间定时自动传播。还可以定点定时对特定的信息,如紧急通知、防灾等专项远程传输。四是开展“准备之冬”活动,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每年培训农民达35万人次。发放农技资料15万份。五是充分利用纸介质传输农业信息。创办《牡丹江农业》、《新农村建设》、《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对俄劳务》、《牡丹江市区域经济》、《牡丹江农科院院报》等简报,年发行110多期,向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工作情况;向基层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市农业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指导性意见等。
三是实现信息服务多元化。按照边建设边开展服务的原则,广泛开展了农业信息服务。一是为农业决策提供服务。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食用菌、果菜、肉牛、生猪四大主导产业的意见,提出了土地流转实施办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实施场县、局县、院县合作的办法、建设新农村以及建立农产品加工、中俄高科技园区等调研报告和实施意见,为上级部门当好参谋。在充分研究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市场取向等综合因素后,每年春天向全市发布《农业生产指导信息》指导农民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好卖产什么,什么短缺发展什么,深受各级政府和农民欢迎。二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实施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工程,全市每年有12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面对面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农民有效地防治了2006年的水稻稻瘟病大流行,防治了2007年大豆蚜虫危害,推广了水稻两段式育秧等新技术。三是开展农村政策咨询服务。把党中央的惠农政策及时传达落实到农民中间,解释一些政策关键点,让惠农政策普照广大农民。在落实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时,及时信息传达跟进,避免了以税顶债,以补扣费等截留行为的发生,在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过程中,采取多种信息发布方式,提高各级政府的执法水平,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
相关新闻
- 甘肃省增强智慧粮库穿透式监管能力 2023-05-29
- 安徽省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2.15% 2023-05-24
- 常熟市创新“三二一”工作法 加快农业智转数改 2023-04-24
- 农业农村部推介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上海6项产品、技术成果入选优秀案例 2021-06-18
- 河南商丘:“互联网+”系统集成实现高效监管精准服务 20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