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惠民富民结硕果

日期: 2008-12-04 10:24 作者: 李丽芳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上联:民意民感感谢关怀;下联:党心政情情暖边关;横批:党恩似海。

  2008年11月9日,喜搬新居的广西靖西县湖润镇华利村弄义屯村民彭廷建,在楼房前贴上一副对联。“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建楼房恐怕是我一辈子都不敢想的事情。”彭廷建指着已经被拆去一半原来居住的旧泥瓦房告诉记者,以前他家7口人都挤在这间不足60平方米破旧不堪的危房里,整日担惊受怕。如今,在政府的资助下,自筹部分资金建了这座两层8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和彭廷建一样,屯里有21户村民告别危房,搬进新楼,还有13户在建。靖西县湖润镇华利村弄义屯与越南重庆县志远社山水相连,这副对联正是弄义屯边民如今心情的真实写照。

  该镇党委书记廖长安介绍,2000年大会战后,边民的生产发展了,收入逐年提高,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多元。今年大会战在给边民危房、茅草房改造资金补助的同时,还安排专项资金修沿边村级公路,这将进一步改善边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从解决边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2000年8月,广西决定投资21.6亿元,用两年左右时间,集中全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边境那坡、靖西、大新、龙州、凭祥、宁明、防城、东兴8个县(市、区)开展建设大会战,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广西东起北仑河口、西至各达山千里边境线和8个边境县(市、区)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基本达到广西内地县市的中等水平,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在自然、历史、社会及战争等因素的制约下,到20世纪80年代,广西共有49个贫困县,贫困县土地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56%,贫困县人口占广西总人口的34%。1985年农村未解决温饱人口1500万人,贫困发生率达44%,广西西北部是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十八片最贫困地区之一。

  为在短期内迅速解决自治区贫困区域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广西通过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形式,开展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进行综合治理和集中建设。从2000年起到今年,广西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高潮迭起:先是边境建设大会战,紧接着东巴凤、大石山区五县(自治县)、桂西五县(自治县)和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截至目前,广西所有61个少数民族乡全部实现贯通沥青路,全区91%的乡镇已贯通沥青路,82%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

  2003年初,广西作出决策,决定投入22亿元,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入力、物力、财力,在东兰、巴马和风山三县开展以“强县富民,告慰先烈”为主题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结束了三县(自治县)无二级公路的历史,在广西同类水平的县中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是广西目前公路网最完善的区域之一。三县96.8%的贫困村通四级公路,提前5年实现自治区提出的到2010年70%的村委会所在地通等级公路的目标;沼气池入户率排在广西乃至全国前列,每年增收节支达1.1亿多元。新建1.45万个地头水柜,新增灌溉面积1.82万亩,为提高贫困户粮食单产和调整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新建31处乡镇供水、109个村屯饮水工程,使15.6万群众饮水难问题得以解决。在大会战的有力拉动下,目前东兰、巴马、凤山分别初步形成了以现代中草药和板栗产业、世界长寿旅游和长寿食品、八角和林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

  进入扶贫新阶段以来,广西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抓好扶贫开发,集中力量,整合各项资金和各种资源,分期分批推进贫困村规划扶贫实施,全面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干部群众培训、生态恢复和保护等各项建设,对贫困村进行综合治理。立足“企业帮扶”的形式,突出抓好扶贫产业开发,先后认定了112家扶贫龙头企业,将特色产业覆盖到全区3860个贫困村,直接惠及近470万农民。与此同时,广西还通过贫困户异地安置、茅草房改造、引进外资扶贫项目、“两广”扶贫协作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各项扶贫工作进程。

  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广西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就。数据显示:1978年到2007年,广西绝对贫困人口从2100万人减少到65万人,减少了近33倍,绝对贫困发生率从70%下降到2.1%;49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0元增加2770元,增加了近28倍,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0多元增加到2429元,增长27倍;49个贫困县人均产粮从不足200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36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