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有城 城中有村———解读大连市旅顺口区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路怎么走?各地情况不同招数也不一样。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建设新农村,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农村生活要优于城市
旅顺口区很小,仅有农业人口10.5万人,耕地仅有12.5万亩,一共才有71个行政村。但村级可支配收入全部超过30万元,超百万元的村达到33个,其中龙王塘村可支配收入3837万元。
2007年旅顺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411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207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仅为1: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目前,全区各行政村全部通上油路,并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全区涉农街道垃圾全部实现外运集中处理;“一根管”供水工程已覆盖除北海、双岛湾以外的全部街道,近9万人饮水质量得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建农民新居3000余套,改造民居200余套。高标准打造了新农村示范村20余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增加到66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旅顺口区副区长李军向记者介绍,2008年新农村建设总投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5%,仅用于农村基础设施一项,区级财政就投入6.5亿元。前三季度,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25.5亿元,增长19.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10872元,增长22.5%。
在借鉴中探索出的新模式
旅顺口区通过借鉴外地经验,摸索出新农村建设的三种新模式。
模式一:依托大项目牵动建设新农村。龙王塘街道黄泥川村是依托黄泥川软件园推动新农村建设,黄泥川软件园计划总投资12.1亿元,已完成投资近5亿元。黄泥川村新居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已全部竣工,完成农民新居67栋、1400余套、建筑面积14.6余万平方米,已有700余户农民回迁上楼。此外,通过大学园区建设,推进了龙王塘街道盐厂新村的新农村建设;通过龙头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推进了龙头街道王家村新农村建设;通过旅顺开发区中远造船项目建设,推进了羊头洼村新农村建设。
模式二:通过社会化资本运作建设新农村。三涧堡街道土城子村、江西街道隋家村、长城街道赵家村为宅基地整理试点村。3个宅基地整理试点村预计总投资15亿元,资金来源全部通过社会化资本运作,集中建设农民新居,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建设,通过宅基地整理出来的土地,用少量宅基地集中建设农民住宅楼,节约的大量土地通过商业开发,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和公益性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渠道,使农民在不失地、不失利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
模式三:区政府投资补助打造两个精品村庄。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2008年,区政府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建设2个村,由区政府投资补助,集中打造精品村庄。
这两个村为北海街道袁家沟村、双岛湾街道艾子口村。在农民不失海、不失地、不失利的情况下,利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建设,不占用农民一寸耕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节余的土地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区域性旅游,发展渔家乐、农家乐,从而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为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同时规划一定的区域,建设农业园区,用于发展畜牧饲养、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建设采取“四级联动”形式,区政府投资5000万元,主要用于农民新居建设补贴,街道和村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精品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农户根据新居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改造情况,相应承担一部分费用。
11月20日,记者来到北海街道袁家沟村农家乐景点,村民曹学军已将二层小楼房改造成农家小旅馆,利用靠海的优势接待游客。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杰辉告诉记者,这里的海鲜与农家菜非常受城里人的欢迎。
农民失地失海不失利
旅顺口区全力打造精品化、专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纵观旅顺口区新农村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确保了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做到失地失海不失利,并充分考虑失地失海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政府投资用于民居改造补贴。区政府投资5000万元对农民新居建设进行补贴。三是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新村建设通过集中资金、整合资源、连片开发,由分散建房到集中连片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电、水、路、取暖等设施,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房前屋后统一绿化,美化了农民生活环境。四是农民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变。依靠项目优势,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住;依靠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不仅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还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五是小额贷款助推庭院经济发展。农村信用联社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突出抓好“渔家乐”、“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为保障农民的利益,全区农民将同城里人一样,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切实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