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农民有了“夜生活”
舞台上过把明星瘾“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曲豫剧《花木兰》,有板有眼,字正腔圆。演唱者是河南省西平县权寨镇刘庄村的青年农民刘三花,虽然只是业余选手,又没有现场直播,可她那认真劲决不亚于在真正的舞台上演出。一段喝腔下来,已是额头冒汗,但场外热烈的掌声却使刘三花兴致不减:“这回咱可真正过了把明星瘾!”
像刘庄村一样,如今西平县很多乡村都办起了类似的乡村戏曲舞台。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围在了一起,或房前或院中,你拉二胡我敲鼓,喜欢唱的站在前面亮上几嗓,虽然没有奖品,但大家自娱自乐,都过足了明星瘾。
图书室淘出致富经吃过晚饭后,盆尧乡徐杨村农民刘献文又来到了村里的图书室,他已成为这里的常客。村图书室专门为农民朋友订有报刊杂志,村电教室还备有种养方面的科教片。
刘献文就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来这里收集信息:什么农产品好销?适合当地生产又能反季节生产的有哪些品种?各地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如何等。前段时间,他根据报刊杂志上提供的市场信息,专门用农家肥栽培出无公害绿色蔬菜,在别人还在为蔬菜销路和价格发愁时,他的蔬菜成了众商家争抢的“香饽饽”,一茬菜就卖了3万多元,效益十分可观。
据悉,西平县250多个村子都建起了乡村图书室和电教室,像刘献文这样自发地利用晚上来这里“淘金”的人可不少。
都市里面享受风景夜幕降临,从地里干活归来的权寨镇权寨村农民赵国建并没有忙着做饭。他约上了两个朋友,骑上摩托车,带着妻子女儿,往县城赶去。15公里的路程,刚修的柏油路,不到40分钟便赶到了城里。坐在大排档里,吃着羊肉串,喝着冰啤酒,赵国建的心情好不惬意。
过去,乡下人对城里的夜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即。随着“养猪村”、“蔬菜村”、“西瓜村”等大规模种养结构的形成,西平农民的日子逐步富裕起来,农村年轻人开始向往起城里人的现代生活。他们购置了摩托车,白天劳作,夜晚入市区去感受现代文明气息。如今,农村青年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城区公园或城区内的舞厅、咖啡厅、商场等休闲娱乐消费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