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村:“三农”变“三化”
———华西村党委老书记、党村企总办主任吴仁宝访谈
30年历史长河,30年农村改革,给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变。在江南,在水乡,有一个既普通又特别的村,有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给许许多多的没到过这个村、没见过他的人留下了永远不能忘怀的印象。这个村叫华西村,这个人是吴仁宝。就是在吴仁宝这个带头人的带领下,华西村如巨龙腾飞,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创造出了惊世奇迹、人间天堂。
去年,华西村集体资产增加到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450亿元,上缴税收8亿元,可用资金30亿元,30年间分别增长了17500倍、45901倍、3903倍和6329倍。这里有1600个村民成为百万富翁,这里有堪称世界最好的社会
福利与保障,豪华别墅、高级轿车、家家百万乃至千万元资产,这些连城里人都梦寐以求的企望,在华西村早已变为了现实。
华西村人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不仅自己出国旅游,还办起农民旅游节,吸引国内外的人们前往观光游览,亲身体验“美丽华西村,幸福华西人”的奇妙感觉。华西人就是敢为人先,一座328米高的摩天大厦正开工兴建,几年后它就将以全球第15的高度矗立在云天,与华西的十座“金塔”相映成辉,装点华西“乡村都市”的空间。怪不得连来自美国的游客都说:“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
探求华西奥秘,了然发展轨迹,就让我们走进华西村,走近吴仁宝,听听这位伟人亦是长者、一个朴实农民数十年人生凝练的所想所思。
坚持实事求是不动摇
记者:老书记,今年是农村改革30年。改革之初全国都搞分田到户,听说你就是坚持不分,你当初是怎样想的,难道就没有顾虑吗?
吴仁宝:回顾华西的历程,无论是60年代打基础,70年代小发展,80年代中发展,还是90年代快发展,21世纪新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比如,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们华西没有分。有人对此不理解,问华西为什么不分田到户?其实,不是我们不分,原因是我们听中央的。中央讲“宜统则统、宜分则分”。从华西来说,既统了,也分了,主要做到“两句话”:集体重工抓粮,个体修补种养。我们认为,该统的统了,该分的分了,这就叫科学。如果说该统的不统,而去分了,这就是不科学;应该分,你又要统了,这叫勉强去统,这也不科学。
记者:十年前,各地都搞企业“转制”,华西又有自己的独特的做法吧?
吴仁宝:“十五大”之后,当全国掀起了“改制”浪潮时,也有人不理解,问我们为何不“转制”?其实,我们主要听上面的,中央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我们既有集体,又有个体,所以我们就没有转。不转又不太先进,转了就先进。华西如果要做先进,可能要跟着转了,也就没有今天的共同富裕。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一时怕私有,他把私有讲得什么都不好,一时又怕公有,又把公有讲得什么都不好。也有少数地区、少数同志,他那里公也没有,私也没有,但他还在怕公有、私有。那为什么他还怕?实际上还是怕富。看到富,他就怕。我们华西是不怕公有、私有,要说怕,就怕公、私都没有。我们认为,转制的也好,不转的也好,根据中央精神非常好。像我们华西不转,也有我们的好处,也有我们的不足。如果华西转了,很可能会出现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可能吴仁宝也会是亿万富翁,但也可能会出现弱势农民,两手空空。所以,从不足的地方来讲,华西还没有亿万富翁;从好处来说,华西也没有两手空空。我们是共同富,如果要同亿万富翁比,那华西还是贫困户。
记者:你说华西还是贫困户,我倒是听说华西年终现金分得不多,是吗?
吴仁宝:这么说吧,华西人有钱了,最少的人家也超过了100万元资产,最多也只有1000万。村民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二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各项福利待遇;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华西实行的是公私合作制,集体控股,个人参股,享受分红。坚持“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参股”,也就是奖金兑现20%现金,80%参股。这里所讲的奖金“二八开”,实际80%叫“预奖股”,也就是“送股”,它不等同于简单的私有资本,只能参股分红。只要你不违反相关规定,这个股份是可以一直持有的。根据这样一个原则,我们华西的
现金,是控制的。但我们拿的现金,一般不低于国家公务人员和外来打工的人,其余的要统统参股。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说,华西拿不到现金,只有拿“硬牌牌”(“硬牌牌”是入股凭证)。其实,这个话不错,华西人拿的现金,和社会上一般的比,不差多少。当然,同多的比是少了。像我们现在就很好,虽然挣的钱不多,只有“硬牌牌”,但我们华西的厂长、经理都不养狼狗,不请保镖。要说保镖,绝大多数中心村民,包括大华西村民都是我们的保镖。所以,我们的体会是,转也好,不转也好,都好,往往是转的要批评不转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习惯了,要搞就是要搞“一个模式”。我们华西一直不在一个大模式当中,另外有一个模式就叫“特色”,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华西在40多年来发展历程中,之所以始终坚持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混合型的发展道路,并且得到了历史、群众和实践的检验,关键是做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人,只唯实,听中央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老百姓的“不走偏”。现在,已经创造了一个有自身特色的“三制”(体制、机制、班子)。我们从“一国两制”受到启发,可以搞“一村两制”,也就是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但华西人不允许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一人两制”。如果丈夫在企业当厂长,老婆在个体饭店里当老板,丈夫的客人统统到老婆的饭店里去吃饭,吃了一百付一千,甚至不吃也在付钱,那么集体的“肥水”流进了个体的“田”。
有效发展最科学
记者:老书记,现在全党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你的体会怎么样才叫科学发展呢?
吴仁宝:什么叫“科学发展”?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有效发展最科学。如果你看看是发展的,完全是负债经营,而且没有什么利润,还要亏本,这个就不叫科学发展。如果看看是发展的,没有什么效益,甚至是资不抵债,那这个也不叫科学发展。我们认为,要经济发展,关键的关键,是要生产关系科学,生产关系科学了,就能够适应科学发展了,如果生产关系不科学,那就谈不上科学发展。通过数十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华西也逐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由单一的“农业”到“五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3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一瞬间,但对于我们每一个华西人来说,它的变化都是极其深刻的。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我们又悟出了一个道理:单一的农业,很难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只有走农村工业化道路,才会有出路。于是,我们冒着风险、排除干扰,从一盘大石磨、一间小五金厂开始,逐步走上了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西工业得以长足发展。我们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从90年代至今,华西的发展不仅迈上了“快车道”,而且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呈现出“三产联动、五业取胜”的喜人景象。从“以工补农”到“农业高科技”;从“粗纺”到“精纺”;从“普线”到“高线”;从“普钢”到“特钢”;从“华西村”品牌合作,到“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从建筑装潢“一条龙”,到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从每年接待200万人次的旅游业开发,到现在的仓储物流、投资担保、典当参股,等等。围绕“五业”,我们既注重了集团的“量”,更注重集团的“质”,也就是加强了“技改”和“提升”。现在,华西村过去的“一二三”产业,已逐步调整、优化为现在的“三二一”格局。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我们教育华西人,发展经济一定要和“青山绿水”联系起来。如果牺牲环境,把资源弄成“穷山恶水”,甚至“没山没水”,就不叫科学发展。只有注重生态、保护环境,才叫科学发展。如果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更不叫科学发展。我们让每一个村民都弄清资源、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生态是华西的“灵魂”,是华西最具潜能和魅力的特殊生产力。无论确定何种发展目标,选择何样发展思路,需求何种发展突破,都必须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必须真正把实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从土地到环保,我们始终做到“两手齐抓”。20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了“多借天、少占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观念,多建高楼,护山开河,既保护了耕地,又节省了土地。这些年来,我们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我们在全村建立、健全了环保的管理、监督网络,为环保上好“双保险”。现在,华西不仅提前达到国家提出的“2020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而且还针对企业分别设计出“原料运输零费用”、“废物
吃干用尽”、“废水梯级利用”、“废气制成增值产品”等20多种循环经济模式,一年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效益就近亿元。2001年,华西在全国村级单位中首家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华西,天是蓝的,云是白的,风是清新的,水是清澈的,泥土的气息是香甜的,形成了“道路两旁种园艺,又好又美不见泥;白天只见高楼不见村,晚上只见高楼霓虹灯”的特色美景。
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记者:老书记,有位中央领导说你的社会主义观与北京的不一样,感觉很新鲜,是这样吗?
吴仁宝: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中央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就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华西化”,首先,要弄懂什么叫“社会主义”?我说,一句话,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100个人里面,有98个人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剩下的那两个人是自己不要幸福。华西的幸福,有三条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这三条一个也不能缺。什么叫生活富裕?楼上地毯,楼下地板,吃水开关(自来水),雨天新村走路不打伞(现在就不需要长廊了,家家都有汽车了)。什么叫精神愉快?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干群团结、上下齐心。什么叫身体健康?
日常增加营养,年老集体保养,孩子精心培养,业余文体形式多样。
我们认为,一个地方只有老年人也富裕、幸福,那才叫合家幸福。华西对老年人也十分关心。第一,什么叫老年人?女的50岁,男的55岁,都有保养金。最少的一年是12000多元,最多的16000多元(这里指的是老村民)。实际保养还有余。第二,我们华西没有失业的,只要你工作,不管你年龄多么大,只要你身体好、自愿,照样工作,工资照拿。第三,我们还有敬老奖。比如,哪家有80、90、100岁的老人都有奖。100岁的就奖多一点,他的直系亲属每人都有1万元的奖金。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要促使他把老人养好。比如说,哪家有个99岁的,这一岁要千方百计养好。因为养好以后,他家每人可以拿到1万元奖金。4年前,我们村有个99岁的老人,一家两口人24小时看护他,最后活到100岁了,这户人家有37口人,那我们奖了37万元奖金。
现在,华西人都实现了“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吃有营养、老有保养、讯有手机、住有豪居、行有好车”。这些都令我们感到,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我们干部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建设“三化”“三园”新农村
记者:应该说华西村是很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达到华西的标准是不可能的,那么别人可以从华西得到什么借鉴呢?
吴仁宝:我们这个“天下第一村”的标准,确实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还高。那么,什么叫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华西叫“三化三园”,也就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际化、环境生态化,生态园、幸福园、健康园”。我们现在总的格局是“山北粮仓,山南钱庄,中间天堂”。“天下第一村”,上面没有具体标准,我们发动全体党员、村民反复讨论,最后是两句话: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就是“天下第一村”。美丽,定位“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幸福,定位“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
子、面子)。这是根据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路,我们联系实际提出的———“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我们华西创造条件实现了“五容”,创造条件让华西一个小村变成了一个大华西村。华西原来是没有山的,我们创造条件并进了龙砂山,更是创造条件来建设“天下第一村”。
30年来,我们华西解决了中国正在解决的“三农问题”,实现了“三农变三化”:一是农村标准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条标准”,我们都已经做到了;二是农业多元化。华西从过去的单一农业,发展到现在的农、工、商、建、游“五业”并举;三是农民知识化,现已有大中专以上学历3000多人,华西村民可以讲8国语言。新农村内容很多,不是集中搞新房子,就叫新农村。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一刀切”,统统并到一个新村,经济上没有这个条件,这同“生活宽裕”就有矛盾了。如果他现在住的房子要集中到新村去,要花几十万块钱,这户人家原来是宽裕的,集中后反而变得不宽裕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房产是增加了,但他自己没有钱,统统要借起来,那么他现在的收入,付欠的利息也差不多。所以说,既要统一规划,也要实事求是,有条件的就去;没有条件的,原来的老房子也不错。
“一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华西富了,但始终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90年代初,我们就提出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先育人”的思路,先后帮助中西部20多个省市区培训县、镇、村干部1万多人。1996年起,又远赴宁夏、黑龙江援建了2个“省外华西村”。2001年,我们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村企分开,村归村,企业归企业;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新举措,将周边20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如今,华西的面积已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1500多人扩大到3.5万多人。“一分五统”后的大华西,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2006年初,我们又提出:“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奋斗目标。到目前为止,来自京、湘、吉、辽、皖等全国各地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到华西互学交流,人数累计近5万人。
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
记者:20年前华西村就成立了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像抓经济一样抓精神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这就是你要追求的目标吧?
吴仁宝:华西人之所以能始终有一种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精神,关键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也就是坚持让群众既能富“口袋”,又能富“脑袋”,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多年来,华西思想工作既没有“淡季”,也没有“旺季”,而是几十年的“一贯制”。1988年,我们成立了国内唯一、国外没有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专抓看不到的钱。随后,又把村党总支改建成村党委,我还编写了以“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为主旋律
的《华西村歌》,并提出了“六爱”教育(爱党爱国爱集体,爱亲爱友爱自己)。90年代末,华西在村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华西特色艺术团,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今年的3月23日,我们又创立了中国农村第一个“诚信节”。
20多年来,不仅达到了教育人、鼓舞人的效果,而且华西也从“老三无”(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实现了向“新三无”(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的转变,赋予了“双富有”的新内涵。不仅如此,华西还始终教育党员、干部和村民,做到清正廉洁,务实高效。我的体会是,干部要有权威,一是廉洁,二是懂行。当然,能够全懂也是不可能的。但不懂不要装懂,可以请教懂行的人。总的来说,我们有“四个三”:三正、三平、三守、三不倒。什么叫“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什么叫“三平”?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什么叫“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什么叫“三不倒”?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做到了这个标准,就一定能够有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一定能够有驾驭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为了让我们华西人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也为让来参观的旅游人们更有收获,我们开展了华西特色的旅游业,已初步打好了基础,形成了规模,塑造了品牌,对外有影响,对内有提升。比如:我们的景点,就很有特色,从不搞“一式”,而是搞“多式”。只有多样化,才能体现科学化、人性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建筑的文化与繁荣。像今年正在建设或即将建设的景点,主要有“八个一”:一幢直指苍穹的“增地空中新农村”,一个依山傍水的“龙东湖小区”,一个商住一体的“商贸城小区”,一条格局迥异的“商业步行街”,一条巧夺天工的“牌坊文化园”,一座古色古香的“孟庙”,一条惊险刺激的“空中索道”,一家设备高端的“健康体检中心”。不仅如此,我们还创建了“两大节日”:每年3月23日~4月23日的华西“诚信节”。通过创新会议形式,展示特色内容,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推动了华西的“四个建设”;每年10月5日~11月5日,是华西的“旅游节”。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旅游唱好戏”,来促动华西各行各业的科学、全面、协调、有效发展。我们这个旅游节,主要展示什么?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句话”、“六个字”。所谓“两句话”,就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美丽幸福三大变”。所谓“六个字”:就是“发展”———“五业”,“美丽”———“五容”,“幸福”———“五子”,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由“实现小康”到“迈向中康”。
伟大实践造就伟大人物。吴仁宝是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智者,一位仁人,聆听他的讲话,让你如饮甘霖,如沐春风。他把自己的聪明与睿智、心血与汗水贡献给了哺育他的大地和人民,他的成功也是我们时代的荣幸,他创造的灿烂人生,获得了理当属于他的崇高尊重。
我们由衷祝愿宅心仁厚的老人健康、长寿、幸福!
吴仁宝简介
吴仁宝,男,汉族,江苏省江阴市人,1928年11月17日出生,1954年2月参加工作,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曾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等职,现任全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全国“村长”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
吴仁宝同志是党的十届、十一届、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届人代会主席团成员。他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还获得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首个重大典型、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十大乡镇企业功勋、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中国农村新闻人物、中国功勋村官等荣誉。

提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