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社结对”到“家庭走亲”———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城乡文化结对交流调查
4年前的8月份,一台生动的文艺节目在余新镇黎明村广场上演,参加演出的,都是业余文艺团体,其中有城镇职工,也有许多地道的农民,自此,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城乡文化结对交流拉开了序幕。全区5个镇、6个街道的48个城市社区和73个农村签订协议,分别结成了文化交流对子。四年过去了,南湖区的城乡文化结对活动开展得怎样,有没有坚持下来,取得了什么成效?最近,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菜花泾”榜样
解放街道菜花泾社区是城乡文化交流开展得比较活跃的社区之一,社区先后与七星镇七星村、东栅街道雀墓桥村结成了文化结对单位。
杭嘉湖地区向来富庶,文体活动也比较活跃,但要进行正式的结对交流,还必须在组织上下功夫。菜花泾社区组建和完善了16个团队,其中有合唱队、大鼓队、腰鼓队、太极拳队、口琴队、健身操队、扇子舞队、太极柔力球队、秧歌队、舞蹈队、棋牌队、乒乓球队、舞剑队、戏剧队、曲艺队和书画队等,可谓应有尽有。同时,自编、自导了许多小品和戏曲连唱,到结对的乡村去交流演出,做到让老百姓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
春节临近,社区书画队员,就会到结对村进行现场书画表演,为村民送去一幅幅春联。元宵是传统佳节,社区举办欢乐大鼓闹元宵,花灯猜谜庆元宵,邀请了结对乡镇一起欢度。暑假,到村里举办“老少同乐”书画展,参展作品有社区老年人的书画,也有他们手把手教出的农村小学生的书画。
菜花泾社区还自找“对象”,得知余新镇长秦村要成立大鼓队,主动与该村联系,并派出红辣椒女子大鼓队到村里教村民敲大鼓,还专们写了剧本,准备编排小品及舞蹈,为丰富长秦村村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出了大力。
从“村社结对”到“家庭走亲”
城市社区和农村结对如何能长期坚持下去,越结越紧密?南湖的体会是,关键在于家庭的主动参与。
南湖街道有个桂苑社区,结对村是余新镇黎明村,在长期的结对活动中,双方家庭逐渐熟悉,交流内容日渐丰富,交流活动也更加主动与频繁。很多社区家庭都把自己家里的藏书送给结对的农村家庭。农村家庭也经常进城来,与结对方一起开展活动,交流如何教育孩子等生活经验,介绍农村文化。社区一年一度的“社区趣味运动会”邀请结对村组队参加,在村干部带领下,爱好文化体育活动的村民参与了社区居民趣味运动会。暑期,孩子又成了交流活动的主角,在城乡互动中交流学习体会、活动心得,吸取城乡不同文化的精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社区文艺宣传队的骨干项莲珍等三位队员义务为结对村组建“秧歌队”,当时正是酷暑之时,队员们都无怨无悔地坚持了两个月,直至完成任务,使村里拥有了第一支文艺宣传团队。
随着城乡文化交流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村与社区居民的“亲戚”越走越近,友谊也越来越深。社区文明家庭张林华,当得知结对的村鹌鹑养殖户胡雅明家喜好种植花草时,特地到市场上购买了一盆澳大利亚品种的“红掌花”,并赋诗一首,送到胡雅明家,与其切磋花草种植经验。社区项莲珍、张林华、董桂珠家庭还为结对村民送去了科技书籍,相互交流,共话城乡未来。党员结对家庭项莲珍与黎明村的甄华庆,相似的家庭人员结构、共同的兴趣爱好,通过家庭交流活动,已结成友好的亲密关系,节假日也时常成为两家走亲访友的日子。如今,“到乡下新认亲眷家里去”已成为社区居民的时尚话题。
城乡一体化的新载体
在长期的文化结对交流中,城乡之间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了解,双方的感情也越来越紧密。
从2006年开始,各城市共建单位纷纷出钱出力,为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实事、办好事,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市交通局多方筹集资金50万元,为凤桥镇星火村修建3.5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让3000农民兄弟在去年春节前走上水泥路,同时,帮助村进行村部、医务室和文化中心的建设,一揽子解决好村级“四位一体”服务区建设问题,推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市电力局投入60多万元为结对村余新镇长秦村建桥修路、铺设健身路径等。市公路管理处也拿出20万为凤桥新篁社区修建了太平桥,方便了两岸群众的出行,深得民心。
如今,南湖区开展的“城乡结对、共创文明”活动,有260个区级以上文明单位、70个农村行政村、52个社区、21个市级机关、39个区级机关参与其中,有503对1006户城乡文明家庭结成对子。
城乡文化结对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了南湖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新载体、展示城乡文明的新舞台、扩大城乡交流的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