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新则农民富———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发展变迁记
“4.5~5两的一级果5元一个,5-7.9两的特级果10元一个,8两以上的极品果50元一个。”近日,在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举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上,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拿着一个8两重的苹果向记者介绍了30年来小山村发生的巨变。上个世纪80年代,岗底村和其他太行山里的山村一样:山秃、人穷、观念旧。160户人家690口人的岗底村当时全部家当是8000亩荒山,200亩山间农田,人均收入只有50元。现在的岗底村,山绿、水清、人富、观念新,总资产达10553万元,年总产值6800万元,人均收入10300元,其中人均果品收入9000元,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2%,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治山管山首先要改变观念
80年代初岗底村和其他山村一样,把山场全部放到了户,但三年过后,山场仍然光秃秃。在这个时候,杨双牛带领党支部班子一班人,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实行了一个逆潮流而动的举动:收回山场,实行“五统一分”治山的路子,即:统一设计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组织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户承包。从1985年开始,岗底村党支部带领全村村民,请专家设计规划,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施工,按照经济、生态、社会同步发展的格局,大打了一场治山仗。经过几年的苦战,村民投义务工40万个,动土石210万立方米,修地上地下水库6座,拦水坝2500米,栽种果树15万株,高标准治理了“三沟两峪一面坡”,治理荒山7800亩,并全部分给村民。为此,岗底村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苹果质量太差没人要
荒山治了,果树栽了,但在当时市场的大环境,苹果生产出现了所谓的“过剩”,市场上的苹果论“筐”卖,几块钱一筐,很多果农都砍掉了树,重新种上了庄稼。岗底村的果农沉不住气了,这时的杨双牛非常冷静,经过考察后他认为:不是苹果多得没人要了,是苹果的质量太差了。杨双牛得出一条结论:要想让苹果卖的好,卖出好价钱,就必须生产高质量的苹果,关键是科技。
1996年,该村引来了河北农业大学果树专家课题组。几年来,课题组根据富岗山庄海拔500-1200米,温度差15度和片麻岩的中性偏酸土壤的特点,在红富士苹果树上好中选优,优中改良,培育出了富岗一、二号苹果,并指导常规技术的落实,全面实施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使富岗苹果无论在口感、颜色,还是在内部品质指标上都上了很高的档次。经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检测表明:它的品质比日本长野富士苹果更好。因此,富岗苹果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荣获中国绿色食品证书。
128道生产工序让富岗苹果红遍大江南北
为把苹果做成一个产业,该村成立了集生产、服务、销售为一体的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申请注册了“富岗”商标。为创造农产品名牌,公司从生产、收购、分级到上市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起草了两个企业标准,即《富岗集团企业标准———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综合管理》和《富岗集团企业标准———无公害鲜苹果》,2002年7月9日通过了专家的审定。以这个标准为基础,在连锁基地管理上,富岗公司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128道生产管理工序。通过连锁基地建设,使富岗优质苹果连锁基地由以前的邢台一个市,扩展到现在的石家庄、邢台、邯郸三个市,由以前的内丘一个县扩展到现在的赞皇、临城、内丘、邢台、沙河、武安六个县,由以前的侯家庄一个乡扩展到现在的15个乡镇,391个村,面积达到三万亩,产量可达4500万公斤。
“居安思危,岗底村所取得的成绩只是新的征程的开始,只有不断进步,富岗才能持续发展,富岗的品牌才能长久,富岗才能作成‘百年老店’!”杨双牛对记者说。

提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