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现代畜牧业的人才高地———江苏牧院“三大工程”扶持农民致富纪实
“你们是真正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7月12日,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江苏牧院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调研时说。近年来,江苏牧院通过实施“畜牧科技示范工程”、“畜牧科技推广工程”、“畜牧科技应用工程”三大工程,走出了一条农业高等职业院校推进现代农业致富农民的发展新路。
科技示范,做给农民看
近年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用事实说服群众,以示范引导群众,让农民亲眼看到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增收增效新方法新途径。
始建于2003年的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总投资1.2亿元,占地近1000亩。示范园以种资源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水禽产业、猪产业和宠物产业。园区内的江苏姜曲海种猪场是泰州市养殖规模超万头的4家猪场之一,承担着国家著名地方猪种———姜曲海猪的保种育种任务。该种猪场存栏生猪1万余头,年出栏商品瘦肉猪1.6万头。但长期以来大量的粪便如何处理却成了问题,种猪场虽然采用雨污分流、综合利用、三级化粪池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但仍然不能达到粪水无害化、零排放,大量的粪水污染物影响了周边农田,引得蚊蝇孳生。
今年6月竣工的大型沼气发电工程“变废为宝”,为种猪场真正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同时为苗木、果蔬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有机肥料。猪场每天由猪粪产生的沼气有1200多立方米,一年发电量60多万千瓦时,每年光电费就节省开支50万元。发电机组余热还可用于冬季厌氧罐体增温、猪舍加温等,沼渣、沼液被用作场区内600亩苗木和农业开发区内3万亩无公害作物的肥料。
如果示范园是引导农民树立现代畜牧业发展新理念的新载体,那么养殖示范户就是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典型。近年来,江苏牧院在全省,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帮助近百户养殖专业户,按照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建设养殖小区,全面提升了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姜堰市苏陈镇的许粉红,原本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户,学院多次派人上门进行技术培训,使他逐渐熟悉了新品种,掌握了新技术。如今,他所创办的姜堰市苏陈镇东石羊肉鸭养殖场年饲养量100多万羽,年利润达到了40多万元。养殖场2005年经江苏省农林厅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在他的示范带头下,周边50多个养殖户,也跟着成了当地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致富带头人。
科技推广,带着农民干
农民要致富,技术先推广。江苏牧院在多年服务“三农”的基础上摸索出了多条科技推广的新路子。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里的江苏水禽推广中心,2006年建成,占地近100亩,以全国最大的水禽基因库———江苏水禽基因库为依托,是江苏省重点种质畜禽场,饲养有祖代鸭、原种鸭及父母代水禽近2万套。现已将法国番鸭、黑羽番鸭、扬州鸭、樱桃谷鸭和杂交繁育的骡鸭、肉用麻鸭、苏牧1号白鹅等优质品种水禽成功推向市场,并得到大面积扩繁养殖。中心通过推广、培训,带领了一批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46岁的安徽蚌埠人章正龙,本来是一名乡村教师,但由于家属没有工作,家庭经济状况紧张。2007年6月,他在网上看到江苏水禽推广中心不但提供优质的鸭种,而且还提供免费培训的信息,便专程来中心学习黑羽番鸭饲养和经营管理技术。
学成后,他购买了1000只番鸭饲养,由于中心技术培训到位,夫妇二人当年获利7万多元。章正龙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激动地说:“附近的乡亲看到了效益,今年都想跟着一起干!”
近两年来,学院积极为全省畜牧行业、企业和养殖户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20多期,培训人员达7000多人;承担全省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疫病防治员、检疫员和饲料厂的检验化验员培训任务,2007年培训1500余人;承担全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鹅产业培训班、苏北五市家禽饲养实用技术培训班的培训任务,共为本省年饲养量在1万只以上的养鹅专业户进行了800多人次的培训。
学院还不断加强与周边、邻近省市乡镇的合作,建立院镇协作合作机制,实现院镇之间的深层次、多方位、可持续的合作。学院每个系分别联系、挂钩1—2个发展养殖业的特色乡镇,同时开展“千村万户帮扶”工作,派出专业技术人员送科技到村、到户,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学院科产处周俊挂钩扶贫两年的睢宁县凌城镇沙庄村,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全村基本无特色产业,是个集体经济为负的典型贫困村。2006年2月底,周俊作为省农林厅和牧院首批科技特派员到沙庄村开展“千村万户帮扶”工作。2007年底,全村55%的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超过了4000元。沙庄村成为了睢宁县帮扶工作的典型村、示范村。
近两年,学院协助地方政府部门制订了泰州市水禽和姜曲海猪产业发展方案,牵头组建了泰州水禽养殖协会,通过“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泰州周边地区农民致富。示范园近3年向周边地区提供优质苗禽600万羽、苗猪2.5万头、良种母猪3000头,带动了苏中地区乃至全省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科技应用,帮着农民富
为更好地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服务社会,学院形成以养猪技术服务中心、水禽养殖技术服务中心、牛羊生产技术服务中心、水产养殖技术服务中心、食品加工技术服务中心等六大技术服务中心为主的服务体系,直接服务于“三农”。
2006年元月,正处于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重要时期,江苏水禽繁育推广中心主任谢献胜带领12名学生,花了半个月,跑了10多个县市,为50多个大户帮打疫苗。南京市栖霞区麒麟镇有3个大户,总共1万多只鸭鹅,单凭一两个人根本没有办法也不够时间应付。谢献胜带领了12个学生、3位老师整整忙了一天,硬是把1万多只鸭鹅的疫苗打了个遍。学院先后组织了千余名师生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为广大养殖户提供防疫、检疫等技术服务,发放有关宣传手册5万多本。
学院各基地不但作为学生实训的基地,更成为了学院服务社会的一个窗口。牧院实习动物医院的院长陶宏卫告诉记者,医院每个月到周边盐城、南通、常州等地出诊大约40至50次,仅他自己的面包车每天就得开上200多公里。上门服务一律不收出诊费,只收汽油费,碰到有些经济困难的农户,医院甚至分文不收,有时还倒贴药钱。记者留意了一下,在医院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带着宠物前来就诊的就有7人。
从2008年起,学院计划每年组织、鼓励50名左右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主动联系服务一个村,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围绕省直部门和市县实施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活动,通过现场技术指导、专题讲座、与农民合作建设示范基地等形式,帮助周边县市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真管用”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创业农民。
为了方便农村和农民,学院还加强远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在学院主页上增设“为农服务”、“专家在线”专栏,通过网站提供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和远程培训等服务,拓宽新型农民培训途径。今年10月5日,学院党委书记吉文林在北京考察调研。泰州姜堰市苏陈镇的一位李姓水产大户,鱼不明死亡,他通过“专家在线”找到了吉文林。吉书记急忙打电话回校组织师资力量,半小时内学校派人迅速打车前去农户家中。经过两天的治理,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该大户感激地称“专家在线”为“救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