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基建力度发展现代农业
———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党组书记刘学虎
新疆是一个农业大区,近几年,农业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去年,全区总播种面积5919万亩,其中粮食面积2069万亩,总产867万吨;棉花面积2674万亩,总产29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8.2%。当前,在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下,新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又有着怎样的走势,为此,本报专访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党组书记刘学虎。
记者:新疆是我国粮食平衡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上,新疆的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在此形势下自治区将如何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刘学虎:2007年国务院32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视察新疆时强调指出:“对新疆的粮食生产要坚持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从根本上提高新疆的粮食生产水平,我区采取了加强两个基础、强化两个支撑、优化两个结构、完善两个保障等措施。
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水资源是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基础。种植面积是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前提,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疆粮食生产水平取决于农业用水的保障能力。为确保这两个基础,我们一方面建立了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分解落实,保证今后每年的粮食种植面积不低于2200万亩。另一方面大力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完善农田灌溉体系,逐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强化农业装备和农业科技应用能力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根本支撑。就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而言,主要是加快拓展以粮食作物机耕、机播、机收为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提高劳动生产率。多年来,除国家支持外,在自治区财政每年1000万元小麦良种补贴的基础上,从2008年起,自治区财政又专门拿出1000万元用于扶持粮食生产的“种子工程”、“丰产科技工程”、“植保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多熟制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扩大超吨粮田和高收入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将土地资源稀缺地方的“三高”农田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发挥万元示范田带动作用;大面积开展小麦单产400~500公斤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小麦单产水平。与此同时,我们立足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
优化粮食生产区域结构和品种结构是平衡粮食有效供给的关键。今年以来,我国粮价上涨,供给略显偏紧,主要是品种结构问题,因此,只有优化粮食生产区域结构,才能增加粮食总量;优化粮食生产品种结构,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粮农收入。近两年,我区千方百计扩大和增加粮食主产区的种植面积,不断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主产区优势,大力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奖励粮食主产县。同时,针对市场需求,鼓励粮农种植高产优质、适销畅销品种。
完善粮食直补政策和大力扶持有优势、有特色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是提高新疆粮食生产水平的重要保障。我区的粮食种植面积每年必须在2200万亩以上(其中小麦达到1100万亩),才能保证区内供给平衡,略有结余。受种粮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农民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对粮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与扶持。
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建立粮食价格支持保护制度,全区财政支农投入增量占到年度地方新增财政力的15%以上,政府土地出让金每年用于农村的比重占到了50%。
其次是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主产区和种粮农民为重点,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农业建设投资向优势主产区集中,国家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均按照粮食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强粮食生产设施的改造和技术更新,着力建设粮食优势产业带。
第三是加强粮食产区和销区协作,建立健全产销区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产销区粮食产销对接,构建新型的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机制。
记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年新疆农业工作的重点,请问在这方面自治区有什么打算和目标?
刘学虎:按照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今年国家和自治区在安排固定资产投资时,继续坚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我厅围绕确保粮食安全、提升棉花效益、做强优势特色、促进设施农业等工作目标,将中央及自治区农业基础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实施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生产提供支撑保障的基础性项目、农业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结合型项目、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等方面。
记者: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新疆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刘学虎:新疆具有发展天然绿色农产品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我区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三证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累积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69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75家201个产品,有效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料生态环境监测面积达800多万亩,实物总量达500多万吨。经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家51个产品,其中有机棉的认证填补了我区此类产品有机认证的空白。
在工作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加快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强化重点领域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发展外向型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业标准信息化建设等具体措施。
记者:新疆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棉花、加工番茄等产业在国内外都具明显优势,请问自治区今后将如何进一步突出新疆农业的优势和特色?
刘学虎:开发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亩均效益达2000元左右,形成了棉花、林果、西甜瓜、加工番茄等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质产品。今后,我们还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尽力争取国家支持和吸引社会投资,下大力气做好特色品种的开发、发展基础的夯实、生产基地的建设、产业格局的形成、市场体系的建立等具体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做强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总产250万吨以上;油料、甜菜、西甜瓜、露地蔬菜、加工番茄、加工辣椒、打瓜、孜然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实现农民亩均收益超2000元的目标。
记者:近几年,在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重视和众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新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快速推进,自治区是否已有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
刘学虎:早在1995年,自治区就如何做好全区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了明确安排和具体部署,2005年又进一步确立了“粮、棉、果、畜”四大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区的主导产业基本确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快速发展,加工规模不断扩张,经济效益逐年上升,品牌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
按照自治区部署,“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抓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饲料粮,促进粮食加工业,增加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巩固新疆棉花优势地位,建设优质高效的出口棉基地,大力发展棉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番茄制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发加工番茄新产品,打造番茄产品名牌,形成种植和系列加工于一体的番茄产业体系;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重点,在适宜区域重点发展乳品加工业和建设商品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南疆优势林果主产区和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特色林果产业带。
记者:农业是个相对脆弱的产业,自然灾害永远是农业发展绕不过去的坎,今年以来新疆也连续遭受了雪灾、冻灾和旱灾,请问它对我们新疆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今后将有怎样的防灾措施?是否会建立防灾预警体系?
刘学虎:今年1至2月份的雪灾、冻害使我区林果业和设施农业遭受很大损失,4月后,全疆又连续遭受大风、沙尘、低温、雨雪、冰冻和严重的夏旱等灾害袭击,大部分地州一半县市不同程度地受灾,许多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我区农林牧业损失惨重,农作物受灾面积就有2136.9万亩,经济损失达32.09亿元。对此,我厅完善应急方案,研究制定抗灾方案,积极会同财政部门联合向国家反映灾情,争取支持。
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今后我区将会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救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救灾认识和能力;建立防灾预警体系,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可能发生灾害的气象情况;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和完善防治受灾作物的技术规程,指导受灾农民抗灾减灾;加强种子、地膜、化肥、农药等救灾生产资料的贮备、组织和调运工作;完善应急方案,研究应对各种灾害的应急措施,做好相应预防,提高抗御灾害性事件的能力,努力降低灾害损失。
记者:您对国家近几年来,以直补、良种补贴等方式实施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着怎样的理解,对新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有何影响?是否还有不足之处?
刘学虎: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制定了自治区支农惠农配套政策,就今年上半年,中央及自治区安排我区(地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补助等各类支农资金就达15亿多元。
这些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对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全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疆播种小麦超过1291.79万亩,比去年约增加250万亩。同时,还稳步提升了我区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科技水平,加快了高效特色农业的产业进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外,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还对改善我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及生活质量、提高我区农民进入市场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应该说,新疆农业发展正处于最好的政策环境中,中央和自治区的支持力度很大。当然,相对于新疆又好又快发展特色农业的需求,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如良种补贴的范围、农资补贴的力度、农民获取信息等方面。
记者:新疆较为适宜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农业连年丰收,并且有着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国第二的佳绩,但农民收入相比内地还有不小的差距,您认为新疆农业的差距在哪里?
刘学虎:目前,全疆农村共有220万农户,与内地农民收入相比,我区农民收入与内地省区的差距主要在非农收入方面。一是农业结构和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品牌意识淡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非农产业比重低,发展缓慢。二是基层农业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薄弱,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不强,农民获取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渠道相对较少,尤其是南疆少数民族农民群众致富增收能力和转移就业本领有待提高。三是地方财政困难,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弱。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设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四是农村市场设施严重缺乏,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阻碍了市场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