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小小豆腐干 带动大产业
南溪豆腐干,小小一寸见方,却积淀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它与众多巴蜀老字号美食齐名,品牌味道至今流芳,堪称人类的食品文化遗产。
千年历史智慧沉淀经典工艺
四川南溪豆腐干发源于三国时期,发展于清朝道光年间,千百年历炼,形成独特的制作工艺,2007年3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据《南溪县志》记载,清末年间,南溪民间作坊林立,千磨阵阵回香,镇上人家无不以卤制豆腐干为主业,南溪又得名“千磨古镇”。其间,以“郭大良心”手工作坊最为有名,祖上传承下来的“郭大良心”圆形印章上密排200个繁体汉字,上面既有“言不二价”的企业承诺,也有郭氏豆腐干的产品介绍、经营宗旨、制作工艺特点,生动再现了南溪豆腐干百年老字号的发展历程。如今,南溪豆腐干已研制出近20种风味,60余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休闲、佐餐及馈赠之佳品。
历年来,南溪县委、县政府明确发展思路,把豆腐干作为该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将历史品牌变为商品品牌,让南溪豆腐干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把南溪豆腐干打造成建设丘区发展先进县的骨干产业。
强化质量意识铸造特色品牌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南溪豆腐干主要是以小作坊家庭式生产为主,产量长期徘徊在100余吨。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2007年,南溪豆腐干产量达5000吨,产值上亿元。
近年来,南溪县以发展的眼光来打造品牌,2007年,南溪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南溪豆腐干”地方标准,确保生产质量和食品安全,这是目前为止全国第一个地方性的豆腐干标准。据悉,以后只要达到南溪县豆腐干地域商标使用权限的企业,当地政府一律免收地域名商标的使用管理费;另外,对新进的大型生产企业,年产能达到1000吨以上的可免交纳品牌管理费用。
如今,南溪豆腐干已打造出“好巴食”、“众喜坊”、“庶人坊”、“玉林”等一批具有影响的品牌商标,“好巴食”南溪豆腐干已经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营养健康食品十佳倡导品牌”,徽记公司在全国豆制品企业排行中位列前10名,并被评为2007年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具潜力的十大成长性企业第一;“庶人坊”豆腐干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扶强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初显
南溪县现有规模以上的豆腐干生产企业4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另外以郭大良心豆腐干作坊为代表的小作坊有近30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今年1至8月全县豆腐干产值达1.6亿元。对于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政府将在发展资金、技改资金、贷款贴息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据了解,南溪县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资本运营为纽带,开展兼并和联合,争取公司上市,迅速扩张规模。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在开发高品质豆腐干的同时,利用开发豆腐渣饼干、黄浆水,大力开发豆汰、大豆油等高中度附加值产品,以不断膨胀和追求豆制产品的最大附加值,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龙头企业提升带动能力,强化为农服务功能,加快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形成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航母”。在这些办法的激励下,全县各大小企业相继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新增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使全县豆腐干生产能力达2万余吨。
发展原料基地实现惠民强企
南溪县的豆腐干生产企业和小作坊目前每天所需的原材料大豆量为40吨左右,一年下来就是14600吨左右。而本地实有大豆基地的年产量不能满足豆腐干生产所需,因此,县政府加快制定了大豆基地建设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协调豆腐干企业自建本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形成连片成带发展态势,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发展,建立原料基地。鼓励企业采取大豆期货交易形式获取原料。大力推行“公司+农户”的方式,实行订单农业模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专业合作社+农户”和大户承包等模式,推进一村一品,形成规模效应。到2015年,该县豆腐干产业基地将全面建成,形成全国大豆种植大户,并将种植业向周边地区扩张。
南溪豆腐干产业将扎实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通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大市场、大营销、大流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