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市农村变化大农民受益多
本报讯(通讯员 王文江 于晓波)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市乡财政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从2006年开始,每年投向“三农”的资金都占市本级财政收入的1/3以上,累计达6亿多元,全市近38万农村人口充分享受到了政府财政的“阳光雨露”,城乡一体化建设初见成效。
据济源市委书记段喜中介绍,2005年,济源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五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济源市以此为契机,将全市1931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着力突破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户籍制度、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障碍。
尽管近年来济源发展得很快,但加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济源市通过实施“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聚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轮子越转越快。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济源市利用山区荒坡地加快五三一工业集聚区和孔山工业集聚区建设,新上项目原则上“工业出城、项目上山”,集中连片发展,既构筑了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有效整合、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又保护了基本农田。近两年济源在集聚区新上项目共节约耕地2.5万亩,相当于解决了济源市3万农民的耕地问题。
按照农民向城镇集中的要求,济源市降低城市入户门槛,消除城乡就业壁垒,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放权强镇的优惠政策,促使镇域经济迅速做大做强,集镇建设框架逐步拉大。2007年,济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22.8亿元,各镇先后实施集镇建设项目113项,完成投资3.52亿元,住宅小区、超市、文化广场、商贸楼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城镇人口明显增加,城镇化率由2003年的34.0%提高到2007年的45.0%。
按照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济源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生产大户集中。重点发展薄皮核桃、烟叶、白菜制种、大棚菜等,其中薄皮核桃总面积接近20万亩。如今济源市85个农产品基地通过无公害认证。在畜牧业方面,济源市养殖方式不仅实现了“由院到园”的转变,2006年开始又重新定位“退川进岭上山”战略发展思路,利用山区发展空间大的优势,规划建立生态养殖集聚区。2008年上半年已建成生态养殖集聚区5个,规模养殖场68个。
济源市委、市政府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通过“四个加快”,即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加快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加快向农村侧重、公共财政加快向农村倾斜,迅速突破了这一瓶颈。截至目前,济源市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公交车通村率达98%,通自来水率89%以上,农村用电“户户通”。行政村光缆覆盖率、通信覆盖率、通电话率、移动无线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6%;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解决了近13万名城镇无业人员、在校学生和城镇居民缺乏医疗保障的问题,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7.3%;农村居民在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逐步缩小。
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济源率先在全省免除山区中小学生的杂费和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书费,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硬化路,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村低保,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医保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今年年底将率先在全省实现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全部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济源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变企业变城镇、农民变职工变股民、村庄变社区村居变公司。农民的收入来源由单一的种植业收入扩展为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等,非农收入占到60%左右。2007年,济源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346元,连续4年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幅连续2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济源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发展越来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