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汕头积极促进农村劳力转移 上半年培训农村劳力1.5万多人

日期: 2008-10-15 11:12 作者: 张晓丹 来源:广东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自汕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转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各级部门关注的群体,目前各级劳动部门正在努力实现更快更好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最需要最适合的地方。

  国庆假期,在一汽车零部件公司上班的南澳村民小刘拿着刚刚领到的一千多元工资回到了家中度假,他是家里第一个洗脚上田上班拿工资的人。原来,今年初汕头劳动保障局组织了7家企业来到南澳,把岗位送到农民家门口,最后有63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占求职者的一半以上,成功率出乎意料的高。

  据了解,截止到2006年底,汕头市农村剩余劳力25.4万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16.57%,男女比例大约各占一半,而剩余劳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人数占到总剩余劳力的70%以上。面对这样低文化素质的就业人群,促进就业是有相当困难的。尽管进市场找工作已经成为很多人求职时的第一选择,可是对于相对封闭的农村剩余劳力来说,基本上没有这种意识,再加上路途遥远,费用不少,农村剩余劳力基本上都不愿意出门找工作。再加上一没有文凭二没有技术,农村剩余劳力也没有自信能够在市场上找到工作。

  针对该市农村剩余劳力的现状,该市劳动保障部门将《就业促进法》落到实处,延伸市场服务,将固定的服务平台变成流动性的,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找工作。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汕头市劳动部门也是有针对性的,除了是低文化技能要求外,提供基本的吃住是首要的福利条件。年初送岗位进南澳的首次尝试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应,本月24日该市劳动保障部门还将多带8家企业进岛招人,明年开春将在岛上举办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农村劳动力转移招聘会。随着机场路和金鸿公路的投入使用,与汕头中心城区距离最近的龙湖新溪、外砂两镇也将成为下一个农村劳力转移招聘的阵地。

  积极促进就业是一大举措,努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力的素质是根本途径,汕头市委市政府将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近日该市连续出台了《汕头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实施办法》、《关于做好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工作的意见》、《汕头市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办法》、《关于输送学生到珠江三角洲各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就读的实施意见》、《汕头市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汕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和发布管理暂行办法》等六个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配套文件,这样针对一个群体短时间内出台这么密集的政府文件是非常罕见的,可见汕头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力度。除了出台政策,今年以来,全市各地积极整合社会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式”、“流动式”培训等方式,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探索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的新方法、新路子。近期,澄海区组织未升学农村劳动力开展实用性技能培训;潮阳区开展服装缝纫等14个专业的“订单式”培训,动员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并提供相应的实习场地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潮南区已在15家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并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南澳结合当地产业情况开展水产养殖、茶叶加工和旅游餐饮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濠江区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开展“订单式”培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564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4万多人。

  “力争到2012年,新增转移本市农村劳动力26万人,全市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转移前组织技能等级培训10万人,年均培训2万人;培训后考取单项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不低于80%,就业率不低于85%,一年内稳定就业率达80%以上。”该市正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健全技能培训体系,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