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万强模式:管网联结就地利用
桐庐万强模式是把畜禽排泄物经固液分离后,干粪经堆积发酵后用于果园;污水尿液经三级沉淀后,用水泵输送到山顶贮液池,再通过管道自流浇灌果园。如下图所示:
桐庐县分水镇龙潭村的万强生态农庄,总面积1000余亩,现有标准猪舍4830平方米,2007年农庄全年出栏生猪5100多头;农庄内还建有以黄花梨为主的520亩果园、200亩茶园、140亩绿化苗木、100亩青饲料基地。猪场每天产出的大量猪粪经生物化处理后,成了“绿色肥料”,被源源不断地送到果园、苗圃、青饲料基地和鱼塘。“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立体循环”的模式,使这片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花果园;而原本臭气熏天的畜禽粪便,在这里不仅没有对环境形成任何污染,并且成了产业发展的最重要保障。
万强农庄初建时,定了三个“基调”:一是要搞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二是不走别人“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治污”从源头抓起;三是不“贪大求洋”,做到适度经营,滚动发展。他们首先对农庄进行科学规划。
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把万强农庄1000亩面积山地规划分为五个板块———山脚废耕地兴建畜牧场,低丘缓坡开发山地水果,四周旱地发展绿化苗木和青饲料基地。
按照“生态化”要求,业主在农庄内实施粪尿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配套工程。猪场每天产出的猪粪尿首先经过固液分离,猪粪进行堆积发酵和微生物接种,成为微生物有机菌肥用于果园;尿液污水通过三级沉淀后用电泵抽至山上的八个贮存池之中,经果园中铺设的地下管道成为果树的水肥,喷施于果园中。农庄完全实现了封闭式循环,做到了粪尿等污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这不仅大大增强了农庄的自净功能,而且“变废为宝”,把畜禽粪尿转化为资源优势,使农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道路。
立体循环为农庄创造了极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如今农庄拥有技术管理人员12名,已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浙大、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农庄依靠自身积累,走投入———积累———再投入滚动发展的路子,通过10年开发,农庄猪舍从一幢发展到七幢,母猪饲养量从26头发展到250头。果园、茶园、林地和青饲料基地总面积已达到960亩。经济实力像滚雪球似的日益壮大。
畜禽粪尿成了实实在在的“宝”:通过生物技术处理的猪粪尿,为果树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每年仅此一顶可节省化肥50吨左右,折合成本20至25万元;有机肥的使用还有效改良了土壤板结,提高了土壤肥力,增进植物成活率,有利于苗木、果树根系发达,长势强旺。当地出现旱情,许多地方受损严重,但农庄由于使用的是大量的有机肥,抗旱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减少旱灾损失25%~30%以上。肥沃的土壤,更适宜青饲料的生长,从而为生猪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青饲料。有机肥还使水果品质提高、产量增加。据测算,施用有机肥,6年生果树平均亩产增加230公斤,丰产年限可提前两年以上。使用有机肥,还使水果糖度平均增加0.8至1.5度,口感更鲜美。由于果品安全质量有保证,近年来,农庄的水果在市场上广受青睐。销售价比其他产地的果品每公斤高出1元至1.8元左右。
桐庐县地处浙西中低山丘陵区,中低山地和丘陵面积占86.3%。山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农业。万强农庄“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立体循环”的模式,既符合“生态立省、绿色浙江”的要求,也为山区农民发展效益农业实现增产增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作为畜牧业发展和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结合点,万强农庄对桐庐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和推进作用。
据统计,万强农庄几年来共带动农户2500余户,新发展各类水果1700亩,绿化苗木1500亩。农庄作为农业龙头企业,还发展订单生猪20000余头,增加农业产值1020万元。多年来,该农庄还与农技部门一起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示范,仅2006至2007年,两年中就接待各类参观人次1000余次,举办各类培训班7期。近年来,该农庄先后获得桐庐县优秀龙头企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县级科技示范基地、杭州市十佳养殖大户、省优秀科技示范户、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农产品认证、杭州市商品猪基地、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浙江省第一批现代畜牧生态园区等众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