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咸阳秦都:特色产业点亮城郊农民新生活

日期: 2008-09-22 00:00 作者: 许立柱 苏艳利 王永锋 来源:陕西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咸阳市秦都区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因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关注焦点。北槐农家乐、“汉唐锦绣”土织布、“莽塬红”红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方产业异军突起,不但成为该区建设城郊型新农村的崭新亮点,更成为引领农民奔向富裕的通衢大道。

  “民俗游”乐了农家院

  地处西安、咸阳交界处的北槐村是秦都区首批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为拓展农民增收途径,区上在该村先后引进了以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古今书画培训、名家作品及民俗古玩展览、民间特色小吃为主的秦都民俗文化博览苑和沣禾苑等极富农家色彩的旅游项目,并联合周围的陕西中医学院会展中心、蓝马啤酒厂,开辟医学游、工业游新途径,全力打造咸阳市区首家农家乐旅游项目,丰富咸阳市民的假日休闲生活。

  目前,日益红火的农家乐已成为秦都区城郊农民致富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仅沣东办北槐村就已推出接待户24家,每户年收益5万元左右。上半年,全区农家乐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收入360余万元。

  “土织布”织出富裕梦

  杨培侠,马泉办马泉村村民,71岁的她听说村上要搞手织布这个项目后,高兴地上了一台机子,并很快掌握了新织布机的使用。半年时间,她用闲暇时间织了50多条床单,挣了3000多元。她高兴地说:“我一个老太婆也可以给家里创收了!”

  依托马泉办原有针织业优势,大力发展土织布产业。区上不但成立了土织布产业领导小组,还组建了发展协会,出台了《关于土织布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相关优惠政策,对经营户每台织机补助200元。对发展资金不足的农户,由信用联社提供一年启动贷款1万元,利息由办事处财政贴垫。同时,免费对经营户培训,对土织布的包装设计、项目推介、市场销售等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实行重点扶持。如今,已发展织机50台,织工46名,织品远销韩国等地,年产各类土布织品近万条,销售收入达到240万元。

  “莽塬红”闹红新生活

  马庄镇押大村出产的红薯干面,品质优良。近几年,在政府支持下,产业飞速发展,从过去的套种发展到专业种植,最多的一户种植8亩多,年收入超过2万元。

  红薯产业兴起后,精明的秦都人不满足于销售,粉条加工厂多了起来,一些个头小、有伤疤的等外红薯也成了抢手的紧俏资源,仅押大村的粉条加工厂就有十几个,加工让群众一年收入好几百万元。在押大村带动下,红薯已成为马庄、双照两镇农民增收法宝。目前,“马庄万亩有机红薯生产基地”已经通过验收,“马庄红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通过认证,“莽塬红”品牌注册正在积极进行。现在,区上每年的红薯种植面积都在3万亩左右,亩产量3000-3500公斤,亩产值接近3000元,年产值超过9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