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中山市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日期: 2008-08-28 17:55 作者: 来源:广东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山市高度重视科技在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研发,积极推广一批实用性较强、应用前景广阔的科技项目,充分发挥新型科技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效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 加强对涉农科技项目的扶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

  积极组织和引导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养殖和种植技术、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企业、科技园以及农业服务中心等农业科技实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年有许多农业科技项目获得各级政府的资助,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积极性。近三年来,全市共有91个涉农科技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科技专项资金支持,支持金额达1565万元。其中,2007年全市共有5个项目获得国家级重点科技计划立项,11个项目获得省级重点科技计划立项。通过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2008年全市市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达7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二、突出重点,大力推广一批农业科技项目

  全市每年组织一批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融合,用科技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组织实施《优质高效香蕉新品种组培繁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香蕉产量和品质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善。截止目前,全市已推广应用香蕉组培苗——巴西香蕉种植面积73.9万亩,增加收入4.72亿元。该项目荣获2004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推广《低压微喷灌技术在香蕉生产上的应用》,实现每亩增产500公斤以上,并提前25天上市,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工支出。按照目前应用面积10000亩计算,每年为农民增收900万元。大力推广《水产深层增氧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较好地解决了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体有害物质的分解、深水增氧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鱼虾放养密度,提高了养殖产量和产值。目前全市已有2万多亩虾塘应用了该技术,每年为全市水产养殖户增收1.39亿元。大量科技项目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向科技型、效益型的农业转变,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共性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创新资源,迅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农业。近年来,全市不断强化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使之成为产学研科研项目的主要载体。黄圃镇通过打造农业服务中心,建设集共性技术研发、农科咨询、信息交流、产学研合作、农贸物流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现代化农业服务平台。该中心通过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食品研究所合作,开发了粤港关键领域合作项目《粤式传统肉制品现代加工技术》,研究出一种以维生素为主的复合高效腊味肉制品天然发色剂,在降低亚硝酸盐用量30%的前提下,仍能达到传统腊味肉制品要求的发色效果。2007年,该中心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合作的项目《中山市农业鼠害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中山市与广东省农科院、广东省农产品加工实验室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开展更加广泛的技术合作。

  四、实施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提升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水平

  作为广东省首批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项目试点市,中山市大力实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工程。截至目前,全市乡镇光纤铺设达3000多公里,全市24个镇区全部建设了党政内网平台,12个镇近119条村实施了“直通车”工程。较早地建立了农业信息门户,建成了视聆通(中山)农业信息网,有效地配合了政府科技兴农的策略,适应了农产品大流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网站建立有新闻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名优产品农业标准数据库、农业专家数据库等,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有效实用的各类农业信息。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充分利用双方的科技和信息资源优势,在古镇、大涌两镇分别示范建立了一个以卫星传输网络为主干网,以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等地面网络为延伸网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的卫星网络技术对广大农民进行远程培训。“村村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新农村政务及农情信息管理、农产品流通环节、病虫害预测预报、农民教育培训、市场行情分析、农业宏观辅助决策等领域的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集贸市场大量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加强信息服务和人员队伍建设,为“数字中山”建设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储备。

  五、完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黄圃镇围绕粤式传统腊味,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近年来,黄圃镇围绕食品深加工产业,投入500万元开展食品研发大楼、食品检测站、食品流通广场等设施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国际会展中心。建立了中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黄圃食品检测站,目前该站已具备500多种食品、化妆品、化工类产品以及饲料、化肥等农资产品的检验能力。一系列公共平台的建设,提高了产业效率和产品质量,扩大了黄圃镇食品产业区域和企业两级品牌的影响力。目前黄圃镇拥有食品企业近300家,产值20多亿元,占全国广式腊味市场份额的50%,成为我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基地。先后获得了“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和“中国腊味食品名镇”殊荣,“黄圃腊味”已成为广东省著名商标,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全市第一个地域性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六、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重点,实施标准化和产业化战略

  民众镇是以农业科技种植为主导产业的科技专业镇。近年来,该镇围绕农业科技园建设,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采取政府指导、中介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为依托,构建“科技+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体系。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突出地方特色,建立香蕉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导,绿色果蔬标准化生产和健康水产养殖及其产业化经营为两翼的农业高科技孵化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的基地,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升级。加强农业科技公共创新宇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实施区域性农业品牌经营战略,取得了良好成效。

  七、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利用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与种植基地,建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普教育旅游基地,培训新型农业人才,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初步建立了农业培训与科普体系。组织开展定期定量农业培训,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2007年全市开设水产、水果、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25期,参与培训达2317人次;按农时季节印发科学种植与养殖实用技术资料到户指导生产,全年印发4.1万份资料到农户;定期组织农户、专业户学习农药的安全使用;根据村民需求,不定期开展田间示范与技术交流活动,如育种育苗、病害防治、土壤追肥、农药施用、田间管理、优质高产等,增强了广大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为主线,以水果、蔬菜、水产为重点,结合“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建立技术培训、推广体系,形成新型农民科技知识普及网络,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