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突出民俗文化特点 打造龙江朝鲜族第一村
进入新合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具有浓郁朝鲜民族特色的村牌楼,大街小巷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左侧甬道上是以朝鲜族一年中每个月的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朝鲜民俗文化长廊,展示朝鲜族的传统文化,右侧是整齐划一的木板杖墙、雪白的墙面、青色的琉璃瓦房顶。沿文化长廊前行百十余步,湿地公园里摆放着能充分体现朝鲜民族特色的农具或生活用品模型,秋千、走步机、单双杠等体育运动设施齐备。远望一片开阔的稻田地,视野极其开阔,清风袭面让人忘却城市的纷扰。
盛夏时节,走在新合村里,吸入肺腑的是鲜花的芬芳,听到的是新合村村民思路开阔的言谈,感受到的是村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绿树环绕的住宅区,完全置身于那粉白相间的花树丛中,使人仿佛置身画境,让人久久驻足不愿离去。新合村多次受到检察工作的各级领导的好评, 2006年先后接受了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检查,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标兵。
韩国打工掘得第一桶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稀缺,这个位于海林西郊的朝鲜族村庄的状况是:生产靠贷款,收入靠种地,住在茅草房,走路两脚泥;集体没积累,家贫徒四壁。
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凭借有亲属在韩国的优势,村里大批青壮年远赴韩国打工,男人在中小企业、建筑行业打工,女人在餐饮、服务业任职。到目前为止,村里仍有842人在外打工,占全村劳动力的73%。其中在韩国打工的占一半,有416人。劳动力的大批输出,不仅带来了巨额收入,而且实现了耕地的规模化经营,最终解决了“地少人多”的人地矛盾。
打造民俗特色餐饮业
为大力发展新合村民俗餐饮业,2002年,海林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对开办民俗餐饮的,三年内免收营业税,此举极大的调动了新合村出国劳务村民返乡创业的积极性。新合村利用朝鲜族特有的民族拌菜、风味狗肉等饮食特色,借助市委、市政府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有36户农民在自家干起了朝鲜族农家饭店,建成了牡丹江地区最大的朝鲜民俗风味一条街。
为增强整个村庄对游客的吸引力,做大旅游经济,村集体对全村餐饮业进行规范,统一栅栏、木制大门及牌匾,服务员统一穿朝鲜族服装,餐馆内设专柜摆放朝鲜族传统用品,内部装饰体现朝鲜族特色,餐馆庭院内摆放朝鲜族生产生活用品。聘请专业人员在饮食风味一条街两侧墙面绘制图案,展示朝鲜族传统生产生活情况。
2007年,投资110万元对海丰路北侧和风味饮食一条街两侧57户民居进行了改造,建成富有朝鲜民族特色的住宅。目前新合村风味一条街已成为海林餐饮业的一大靓点,每天顾客络绎不绝。
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新合村以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为重点,主要进行了地下排水工程和村内道路硬质化等基础建设。新合村位于海林市郊,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没有排水设施,致使夏天污水遍地,冬季冰包重重,给村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又污染了环境,影响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沿村南、村北铺设两条主排水管道,与市政排水管道衔接的设计方案,现排水工程建设已全部完工。
新合村多方筹措资金对村内16条道路进行了硬化铺设,使村内纵横巷路100%实现了硬化。
村民幸福感不逊于城里人
在村中漫步,看不到尘土飞扬裸露的地面,小孩子穿着拖鞋在路上玩耍。路边看不到鸡鸭鹅狗的踪影。整齐的排水沟,规整的院落,没有丝毫散乱,精心栽种的杏树枝繁叶茂,各色花卉争奇斗艳。挨家农户走进去,屋内是成套的家具和家用电器。修路、建桥、绿化、打井、铺自来水管线、兴建水利设施、安有线、装电话、建保龄球场和老年人活动室,所有这些没动一下农民腰包。
富于提升精神 新合村“人”是这里最美的风景
家和万事兴,村子也是一个大家庭。村财镇管,村里钱只用在公益事业上。村里事事都讲民主,资源发包、宅基地分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都要开会讨论议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新合村人带来更大的信心,也有了新的目标。村党总支书记文太仁说:“再过几年,新合村的村民一定会实现居住白头山、经营新合村、创业韩国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