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广东增城:让农民“饭碗”多元化

日期: 2008-07-15 14:30 作者: 赵广飞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增城地处珠三角都市群中,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机会很多,农民的出路是不当农民,农村的出路是转移农民,农业增效的出路是减少农民。”近日,广东省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在谈到该市“三农”问题时这样说。

  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东部,南与东莞隔江相望。借助区位优势,增城立足于服务都市,大搞特色农业,让从事种养的农民碗里有饭吃,兜里有钱花,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财政支农舍得投入,以制度化培训减少“当下农民”,以大办教育减少“未来农民”,并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拓展农民在非农领域的就业空间。2007年,增城58万农民人均收入6624元,比2006年增长16.6%;其中,工资性收入3959元,占59.8%;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56.9%,比2000年上升了23个百分点。

  农民对土地热情很高

  增城是珠三角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当地产的丝苗米、荔枝、菜心等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有些名气。增城市农业局副局长邓兴达说:“这些年,全市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不但得到大幅提高,而且也保障了增城南部地区发展工业、中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力供给。”

  在特色农业方面,增城市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广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产值2亿元,带动农户3万多户。比如去年引进的广州市五丰农业公司的“增城菜心”生产基地项目,在小楼镇河洞村租地1500亩,以每月1000多元的待遇聘用当地农民150多人。河洞村村民除工资外,还有土地地租,收入大幅增加,农民对土地热情很高。

  按照“稳粮、增菜、扩花、优果”的方针,增城发挥都市卫星城的区位优势,围绕都市人的农产品需求,大力发展“好吃、好看、好玩、好销、好价”等“五好”为特征的都市农业。

  邓兴达介绍说,增城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形成了小楼黑皮冬瓜、正果腊味、黄塘头菜、派潭凉粉草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举办荔枝文化旅游节、菜心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创立了增城荔枝、增城菜心、增城丝苗米等农产品品牌。“挂绿”牌丝苗米最高销售价达每公斤25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共有两个农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其中增城丝苗米还顺利通过原产地保护认证,成为广州市第一个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增城市最大的菜心种植基地腊布村农民,借助政府举办的菜心美食节,收入翻了一番还多,务农农民的干劲都挺足。

  “16岁”的年龄线

  要扩大农民在非农领域的就业空间,提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就要使农民有一技之长。“技”从何来?增城市市长叶牛平介绍说,授农民以“渔”的关键在于,财政上舍得投入,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德政工程”来抓。

  增城农民有一道“16岁”的年龄线:16岁以上的农民,由政府组织免费培训并推荐到企业打工;16岁以下的农民,由政府大搞基础教育,提高他们的大学入学率。

  “增城市一方面立足当前,培训现有农民,有序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狠抓教育,从根本上减少未来农民。因此,大量资金投入教育,争取让80%的孩子都考上大学,从此不再是农民。”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说。

  增城的工业基础较好,南部的新塘中心镇是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了广州东部(增城)汽车等产业基地,引进了广州本田增城工厂、福耀汽车玻璃增城生产基地等骨干项目,在吸纳当地农民就业方面有较大空间。

  增城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汽车驾驶、电工等专业技能培训,想方设法帮助本地农民“高就”。自2002年以来,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250多个,差不多平均每周就举办一个,共计培训农民4.64万人;举办农村劳动力就业招聘会55场,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88.5%,其中有80%的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并找到了好工作。

  为将农民培训制度化,增城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逐级落实责任,形成了市农业部门规划组织———镇村落实———教育和劳动部门培训———劳动和中介组织推荐就业的流程,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市财政确保场地、编制、人员、经费、制度及工作“六到位”。市里建立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台账管理”制度,将每个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和就业的情况都记录在册。

  为减少“未来农民”,增城几年来先后筹资30亿元投入城乡教育,让农村孩子也能读上优质学校。全市大抓基础教育,使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4.8%增至2007年的30%。几年来,增城撤并小而全的“麻雀学校”162所,全市普通高中优质学位比例占到79.3%,一跃成为广东教育强市。

  首创县级农民转移服务机构

  有了“薄技”在身,“饭碗”哪里找?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健说,为了帮助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找到工作,增城在2006年成立了全国县级首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在全市319个村(居)建立了劳动就业服务站,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搭建沟通桥梁。这些覆盖市、镇、村三级的政府劳动服务机构在大力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同时,天天收集用人企业的岗位信息,制定“订单式”、“定向式”的培训和推荐计划,召开专场招聘会,丰富农民转移就业的渠道。

  增城面积1616平方公里,在区域功能布局上,该市将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南部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产业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山川秀美的北部定位为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工业区已成为吸纳全市农民转移就业的巨大“磁场”,增城要求征地而建的企业优先雇用当地农民就业。如五羊本田公司落户新塘镇后,面向工厂周边四个村子举办了两场招聘会,录用农民224名。目前,以南部区域为主体的各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达40多万个,有相当一部分聘用的是当地农民。

  在北部生态旅游区,增城规划以白水寨为龙头,整合派潭、小楼、正果三镇约888平方公里的田园风光及自然资源,将这里建成风光秀丽的乡村大公园。2005年,增城与广之旅旅行社达成协议,共同开发白水寨。其独特设计在于,取消了水力发电,恢复白水瀑布从海拔828米的山顶上飞流直下的壮丽景观。周围百里之内的田塘、温泉、湖泊、山林,构成了一幅南国乡村大公园的美丽画卷。生态旅游很快成为解决农民就业的新途径。

  “政府在这里开发景区后,我们一家人都从田里洗脚上岸,在自家门前就解决了就业问题!”风光旖旎的白水寨下九坡村82岁的村民潘坤高兴地说。几年前,潘坤家一共守着四亩地,一年到头最大的一块收入就是3000多斤稻谷,化肥农药还要借钱买。如今,潘坤家里两对儿子儿媳、一个孙子都在景区找到了工作。“儿子开电瓶车,一个月2500元;孙子当保安,一个月1500元;一个儿媳妇在景区食堂打工,另一个儿媳妇在景区卖豆腐花,每人每月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潘坤自豪地说。一个多月前,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一下子拿出800元钱捐给了四川地震灾区。

  派塘镇政府与金叶子五星级度假酒店积极接洽,许多农民进酒店成了服务员;与大丰门漂流项目协商沟通,使其90%的用工都从本地招聘。增城通过开发景区,修建酒店,成功让周边几个村子的7000多个农民中的2000多个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就近就业。

  增城鼓励企业招收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招收一个富余劳动力给予100元奖励;招收一个本地初级工奖励500元;招收一个中级工和高级工分别奖励1000元和1500元。如今,在北部生态旅游区的工作人员中,90%是本地农民,仅在白水寨景区就有约1700名本地农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