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的"三农"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分别就“三农”问题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探索,总的看来,这些“三农”思想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多次强调农业是根本、是战略重点,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可以说,这个思想是他思考和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在恢复工作后不久,就强调首先要抓好农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是基础和根本的思想,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990年,他基于对农业改革与发展历程的战略分析,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战略构想:一个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一个是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他以极大的热情、敏锐的眼光,积极倡导、支持和推动了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指明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向,是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高度科学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他再三强调:“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国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其“三农”思想的贯彻执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结束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解决了12亿多人的吃穿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989年的601元增长到2002年的2476元,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更是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胡锦涛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温家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建设新农村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锲而不舍地推进,不断加快农村发展。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5年就农业农村工作下发了1号文件。时隔18年之后,从2004年起,中央又围绕农业农村工作连续下发了5个1号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用不到500个字,立足全局、面向实际、突出重点、层次分明地阐述和部署了“三农”工作,提出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道路、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为我们建设新农村指明了前进方向。报告篇幅虽少但内容全面,字句虽短但内涵精深,叙述虽朴实但言简意赅。其精辟阐述反映了党对“三农”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党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又与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思想一脉相承。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和党中央对我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对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农业基础地位的一贯认同,对我国“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政治决策的坚定性和连续性。农民富,则国家富;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天下稳。
(作者系重庆市农业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