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共建成果如何让个体共享———张家港市永联村新农村建设巡礼之二

日期: 2008-07-14 14:55 作者: 徐小华 张丽娟 白锋哲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钱是喂马的草,草不肥,马不壮”。永联人对发展经济和农村建设有着朴素的认识。

  现在,江苏永联的经济在集体的带动中不断发展壮大,有了充足的“草料”,就要把马喂肥,就要让为永联发展作出贡献的每个个体都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钱多不能养懒汉“拿工资、获分红,得奖金、享福利”

  早已不是城市市民的专利,已经成为永联村民的正常待遇。永联24组杨卫忠在永钢集团工作了10年,他自己当工人光一年工资收入就有三四万元,而他们一家另外从村里获得的各项收入还有好几万元。

  “永联经济发展起来后,不是简单地直接将钱发给村民,那样会养出一批‘懒人’。”村党委书记吴栋材对福利过度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将钱用来设基金、发奖金、作福利、作补贴,使它发挥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激励先进的作用。”

  现在,永联村民多元化的收入主要包括在职年龄的村民通过在企业工作获得的工资性收入,部分拥有店面房或闲置房的村民通过出租等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村民每亩每年获得的1200元以上的土地流转性收入,村里给予社区居民(拆迁户)每月100元、老年人每月400元、老党员每年2400元、在校学生每年2000元的补助性的收入,全体村民享有农保和医保等福利性收入,少数困难村民家庭从“惠民基金”中获得救济性的收入。

  多元化的收入方式和渠道,使永联村民收入节节增高。2007年,包括后并入的村民在内,永联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01元,比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还多500多元。

  不仅个人的收入多元化了,而且,雄厚的资本使永联新农村建设“大手笔”频出:

  ———2006年、2007年,永联村两年内引进大学毕业生683名,硕士生9名,各类专家33名,建起了宾馆式的大学生公寓、专家楼,设立了钢铁研究院,打造人才和技术高地;

  ———从2005年起,已连续三年拿出近1000万元(人均1000元),设立文明家庭奖,并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了社区服务中心、联峰广场、永联文化活动中心等服务、文化场所,提升村民整体文明素质;

  ———从2006年起,陆续投资15亿元,建设景点与住宅相结合的“钢村嘉园”,全体村民将全部住入现代化的公寓楼;

  ———2007年,投资6亿元,赴辽宁北票投资建厂;2008年,计划投资5亿元,到安徽颍上买矿兴业;还将远赴埃塞俄比亚创办“东方工业园”……

  借势发展建新村“农村怎么样,首先看住房”。永联村及其附近一带,早先农民住房都围绕堤坝建设,加上家境贫寒,住房破旧,环境脏乱,被人称作“苏南的西伯利亚”。

  随着经济的发展,永联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日益强烈。但是,依靠村民自发建设,投入不足,思路也不统一。通过实践,永联村走出了一条“村委主导,集体投入,统一规划,借势发展”的城镇化建设的路子。

  1995年,永联兼并了邻近的永南、永新两个扶贫村,面积一下子扩大到5.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5333人。并村后,永联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对集镇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先后投入3亿元,建设了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影剧院、宾馆等一大批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永联城镇化建设擅于“借势用力”。2002年,永钢集团建设百万吨炼钢项目,648个农户需要拆迁。拆迁之前,村党委对农民住宅新村按新型集镇的标准进行统一规划。一年后,百万吨炼钢项目建成了,而一座街道整洁、商铺林立的永联新村也“应势而生”。

  2006年,永联又借新农村建设东风,率先成为全国“集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购”试点单位,再出大手笔,投资10多亿元建设“钢村嘉园”。该园融时代元素与江南特色于一体,将住宅建设与景点设计相统一,亭台楼阁,绿水环抱,占地总面积800亩,建各类公寓楼95栋,16-21层的小高层23栋,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钢村嘉园”建成之后,全村8000名村民将全部住进公寓,还可节约住宅用地800多亩。如今,已经有946个农户住进了“钢村嘉园”,一座高标准的现代化“农城”赫然在目。

  新农村不能仅停留在居住新的层面,还要让村民生活有与之相应的新改变。

  早在1997年,永联村就率先将城市才有的社区服务引入了农村,设立了永联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由42个服务小组和176名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服务网络。

  2005年,他们又投资1000多万元,改建了永联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和1890服务热线,村民遇到难事、急事、险事、麻烦事,都能在服务大厅或通过服务热线得到很好解决。

  如今,永联村民生活实现了社区化,城市有的服务,永联群众都能享受到。

  集体主导让村民利益得以拓展现在,有一些名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困难,有些村企业老板富了,而群众穷了。然而,永联却是“村富民福”,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共建共享”的理念。

  “永联作为农村的集体组织,发展经济不能脱离党的领导。”村党委书记吴栋材的话铿锵有力,“只有在集体主导下,才能更好落实党的宗旨,让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早在1985年,永联村因水源不好,不少人患上肝病,还有人得了肝癌。村里想拿出3.5万元,为村民打深水井,装自来水。有人提出来,轧钢厂刚刚办起来,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会影响经济发展。吴栋材听了,当时就连声反问:“发展为了什么?发展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从此以后,“发展就是为了老百姓”成了永联村党委的共识。

  1995年,为带领更多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永联将邻近的两个贫困村并入,人口从808人增加到5333人,第二年新并进来的村民与老永联村民一样享受到各种福利待遇。

  不少村民有意见:自己种出的果子,为什么让别人分享。但是,永联村党委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此后,永联又先后于2002、2005及2006年并入了相邻的5个村的61个村民小组,让更多的群众分享永联的发展成果。

  如果不是集体主导,这样的“分享”难以实现。

  然而,永联“集体主导”也曾备受压力。1998-2000年前后,苏南一带涌动起企业改制的洪潮,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要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转型。

  在这次洪流中,永联先后历经两次改制,上级单位要求永钢集团全盘转为个人所有。但是村党委没有照办,依旧保留了村里的大股东身份。他们认为,企业全部转掉了,村里就没有了持续发展的能力,群众的利益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明智的。正是“集体主导”,使永联村民的利益得以不断发展。现在,永联村民只要每平米花上500元,就能买到让城里人惊羡的住房;坐在家里,每年都能获得2000多元的“土地流转金”和“文明家庭奖”;村里给村民统一办理了社会保险,村民看病还可享受70%的报销优惠;小孩上学有1000元至上万元的奖学金,住进社区的老年人每年能拿到4800元生活补贴,甚至连吃饭都能享受到菜金补贴。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一流的文化设施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