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加快退牧转移步伐 再造和谐美丽新草原
围封区牧草长势喜人
近年来,面对牧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现状,市委、政府适时提出了退牧转移战略,先后启动了退牧还草、草原围封、生态移民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乌拉特草原的草场得到进一步修复,禁牧的草牧场平均高度、盖度和产草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去年,乌拉特草原呈现出四十多年少有的生态景观。更为可喜的是,退牧转移极大地提高了牧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牧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2007年前三季度,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5877元,比上年增长16.5%;新型牧区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参合率达到83.3%;4406名贫困牧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930名牧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尽管退牧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巴彦淖尔市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以工补农、以城带牧的能力弱,对牧区的投入相对较少,加之长期以来受气候干旱和超载放牧的影响,牧区草场退化依然严重,牧民增收速度相对缓慢,突出表现在牧区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畜牧业发展水平低;牧民增收相对困难;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差。
尽管在退牧转移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我们的机遇大于挑战:从国家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必将进一步加大在生态保护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自治区来看,将对牧区给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特别是将加大资金的整合投入力度,力争通过5至8年的努力,基本完成边境牧区的牧民转移和生态保护工作;从巴彦淖尔市来看,随着工业主导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为吸纳退牧转移牧民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巴彦淖尔市在退牧转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机遇千载难逢,发展时不我待。我们应用历史的、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判断巴彦淖尔市退牧转移面临的形势,抓住重点,切准要害,加快退牧转移步伐。
要继续在思想发动上下功夫。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绝大部分牧民对异地搬迁心存顾虑,甚至有抵触情绪,对从事农区种养业及二、三产业缺乏信心,对退牧移民有畏难情绪,特别是随着草原生态的局部好转,部分决定转移的牧民又出现了动摇,影响到退牧转移的整体进程。我们必须切实解决牧民的思想认识问题,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使退牧转移工作顺利进行。
要继续在转岗就业上下功夫。实施退牧转移,着眼点应放在加快转移上,着力点应放在充分就业上。如果转移出来的牧民不能转岗就业,他们很容易将国家的补贴款用于“麻将桌”、“烧酒摊”,这样,他们的生活就得不到持续保障和明显改善,退牧转移工作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退牧转移不能为了转移而转移,要把转移牧民能否转岗就业、能否稳定增收作为检验移民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尺,多渠道、多领域促进转岗就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退牧转移战略,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明日的乌拉特草原必将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