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双学双比”助推农村发展

日期: 2008-06-10 00:00 作者: 包晶华 来源:吉林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历经二十载,在中国农村发展和妇女发展的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双学双比”活动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其具有如下鲜明的特性:

  一、时代性

  “双学双比”活动是时代的产物。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并率先取得突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农村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农民占人口总数的80%,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仍很薄弱。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向女性化发展的趋势,而妇女的整体素质和参与能力与其主体性地位不相适应。妇联组织建制在农村较为完备,而农村妇女求知求富的渴望也给妇联组织提出了新的课题。“双学双比”活动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它将党政工作的重点、妇女群众的兴奋点、妇联组织的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双学双比”活动成功运作的坚实基础。

  “双学双比”活动是与时俱进的样板。20年间,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就业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双学双比”活动不断顺应发展变化的形势,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与时代同步,与中国农村实际契合,这是“双学双比”活动经久不衰的真谛所在。

  二、广泛性

  “双学双比”活动的广泛性,体现在:亿万妇女群众的广泛支持。“双学双比”活动由于关注到妇女的内在需求和切身利益,因此得到了农村广大妇女的积极拥护和热情支持,使这项活动拥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亿万妇女的广泛参与。“双学双比”活动以其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把农村广大妇女引导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而参与这项活动则成为她们的自主行为和自觉行为;亿万妇女的广泛受益。“双学双比”活动虽有特定的人群指向,但由于农村妇女人数的众多,活动所产生的效应特别是给妇女带来的利益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具有广覆盖和普惠性的特征。

  三、延展性

  “双学双比”活动起始阶段的目标设定较为单一,主要是提高妇女文化技术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到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双学双比”活动时,方方面面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成为全党的共识和全社会的主旋律。妇联作为“双学双比”活动的倡导者、设计者、牵头者,必然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随着全党工作战略的调整,“双学双比”活动的内涵得到丰富,外延得到扩展,方式得到更新,其发展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紧紧贴近中心和服务大局。

  四、社会性

  “双学双比”活动由全国妇联联合12个部委共同发起并组织实施。我省活动领导小组已发展到20多个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尽其职、负其责,优势互补,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妇联缺乏资源的劣势,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合力。“双学双比”活动组织协调机构的建立和有效发挥作用,开了妇联组织建立社会化工作格局的先河。

  五、多效性

  “双学双比”活动产生了巨大效应:推动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农村的落实,决策层开始运用性别视角制定公共政策和配置资源,妇女发展和妇联工作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舆论环境进一步优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妇女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经济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有了很大发展,加快了建设现代农业和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妇女在建立良好的家庭和邻里人际关系方面、在树立文明新风和道德建设方面、在子女教育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在勤俭节约方面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41倍,卫生厕所、安全饮用水、清洁能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唤起了妇女的主体性意识,妇女克服了自卑依赖的心理障碍,自主性和独立性显著增强;提高了妇女参与能力。我省多年实施的“百万农家女,十项新技术”成效明显,先进农业新技术在全省300多万农村妇女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有15157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8769人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培养了一大批妇女先进典型,全省县以上表彰“双学双比”女能手40181人;推动了农村妇女新经济组织建设,全省有576个妇女创办新经济组织;加快了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步伐。全省有100多万农村妇女实现转移就业,促进了妇女向较高层次的流动,改善了农村妇女的就业结构;提升了妇联能力建设。一方面,妇联服务实力增强,“双学双比”基地、“三八”绿色工程基地等得到发展,妇联可支配的扶贫资金、项目资金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提高了妇联干部的综合能力,促进和活跃了妇联工作。

  “双学双比”活动正是由于有了上述特性,才得以在中国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在改革开放的宏伟舞台上,在妇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吉林省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