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安徽村村通构建田园新时空

日期: 2008-05-30 00:00 作者: 来源:安徽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成效篇 田圩更加宜居

  阳春时节,村民的摩托车将新茶一担担从山头运出来,大山里的石台县仙寓镇碧潭村,圆了几辈人盼望的公路梦。

  解放58年,碧潭村始终不通公路。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个1000多人的山村三次想修通连往山外的公路。山高路险,加上经济基础不足,村民始终未能如愿。直到2008年4月,在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9公里长的公路修进了全村的4个村民组,机动车头一回将碧潭村与外面的世界顺畅连通起来。

  难产的孕妇再也不会在土路上耽误救治;山里的孩子不用在清早四五点钟翻山越岭去镇里上学,农民建房不用将水泥一担担挑进山……在安徽大规模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中,一个个偏远村庄,交通经济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

  2005年至今,全省将逾3万多公里油路、水泥路铺到农民家门口,近万个建制村告别了千百年来出行的泥泞与扬尘。一条条新建成的水泥路、柏油路,连接村落田圩,沟通市镇城乡。全省1383个乡镇全部通了班车,近22000多个行政村通了客运班线,建制村班车通达率为86.5%。

  空调中巴、小轿车、农用车、摩托车……农民的出行方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和农村一下拉近了,农民进城、上学、就医更方便,出行安全系数也大大提高,田圩变得更惠民更宜居。

  一些山区、水网地带,极端的交通封闭被打破,立刻气象一新。宿州市 土甬桥区夹沟镇草场村,过去山高路远,5年没娶进一个媳妇,村村通公路修好一年不到,5个新媳妇嫁进了村;在更多地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向城市看齐。当涂、繁昌等地农村早出晚归的务工族,坐公交车“上下班”,全省很多地方,“出门穿皮鞋、回家换拖鞋”,成为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农业调整加快

  村村通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运输状况,加快了将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进入超市的货架、市民的餐桌的周转期。进而加快了我省从传统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业转变。走进现代农业的新天地,农民增收的路子变得更宽。

  农产品和资源,从封闭的农村,走进开放的市场,立刻变成财富。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沈庄村村村通道路建好后,同样品种的葡萄,收购价与没通路的村比,多卖一元多钱,村民葡萄种植的积极性愈发高涨。

  农村公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以耕种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006年,一条村村通公路通到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代颍村。村里的青茄种植,立刻从2000亩扩大到5000亩,村里的蔬菜合作社在网上与全国客商交易,光蔬菜一项,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就将达到8000元。

  随着农村公路的延伸,全省一批批农田示范区、特色生产园区、畜牧养殖基地,在公路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安徽加快了三农 “突围”的步伐。

  新经济加快涌流

  随着条条农村公路重塑城乡交流的新时空,城乡经济一体化加速,工业加快“长”入农村,新经济加快在广袤的乡村大地涌流。

  2007年,芜湖、铜陵、马鞍山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基层干部发现,乡镇招商引资变得容易了。不用费力去招,大批项目主动找上门,因为村村通为乡镇产业集聚,提供了全新的交流平台。

  一条条美丽的“飘带”延伸至古朴自然的田野、村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开始遍地开花。当涂县护河镇园艺村拥有“十里果林,万亩桃园”,随着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修到了果园深处,园艺村通上了公交车,办起了“桃花节”、“摘桃节”,成为当涂县旅游的重要品牌之一。

  肥西三岗村,村路一通车,家家种树、种花,1/3农户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不仅被列为安徽省唯一一个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也是省旅游局批准的“农家乐”示范基地。

  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像一个“杠杆”,撬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和乡村生活面貌的整体转变。芜湖县六郎镇东八村,两公里长的水泥路修通后,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自来水管铺进村,95%以上的村民喝上了自来水;60%以上的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国家的水稻科技示范项目落到村里,村里种了1200亩 “超级稻”,每亩水稻效益提升了30%以上。

  随着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加快,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种田、科学养殖、科技致富成了农民新的追求,农民的科技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全面增强,酗酒、斗殴、赌博的少了,学文化、啃技术、钻市场的多了。

  建设篇 政府主导 发动群众

  村村通建设,从省、市、县到乡镇、村委会,建立了一套上下联动、科学严密的领导组织体系,从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资金筹措、标准制定、监督管理、宣传发动,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群众捐资投劳,不搞摊派,动员社会资金和力量,广泛参与这一宏伟工程,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性格局。

  GPS定位

  农村公路点多、面广、项目小、里程短,管理难度相对较大。省交通厅创新规划手段,采用GPS技术,一个县一个县、一个村一个村地进行测量,形成了全省农村公路数据库和电子地图,利用互联网与市县交通部门进行了衔接,进而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规模、项目、时序,杜绝了项目虚报、“一路多报”等现象,让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了刀刃上。

  农村公路建设融资平台

  我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农村公路融资平台。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40亿元,成为全国第一家使用开行资金用于通村公路建设的省份。2007年,安徽村村通建设每公里省补资金,从10万元增加到12.5万元。

  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投入、转移支付、土地收益、以奖代补、贷款融资等途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国家级贫困县利辛县集中拍卖、拍租公路沿线国有和集体林木,筹资7210万元用于村村通建设,实行“以树换路”;革命老区金寨县将库区、老区等各项政策性资金,按3万元/公里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配套。据统计,全省贫困县、库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的60%投入了农村公路建设。

  村村通工程得到农民兄弟的衷心拥护,群众踊跃捐款。枞阳县白湖乡阳岭村85岁的徐茂珍老人,将几十年攒的1万元现金全部捐出修路。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村曹人杰一家三代为了修路,爷爷捐1万元,三个儿子各捐100元,三个孙子各捐1元,像这样的感人事例全省不胜枚举。

  质量控制

  质量是村村通工程的核心。我省创新质量控制体系,省交通厅印发了《安徽省县乡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十多个文件,规范了建设和资金监管。交通部门还根据皖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不同地形地貌,定出不同农村公路的路面结构,使新建公路更科学、实用。

  建设中,各地除了全面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筑起坚实的质量“防火墙”。还发动群众,打一场质量管理的“人民战争”。

  在一个个实施村村通的村落、集镇,由村民组成理事会,参与管理资金使用、工程建设,群众集的资,乡镇干部管银行账号,群众代表管银行密码。施工现场,经过交通部门统一培训过的老党员、老村干部,充当质量监督员,24小时实行旁站式监理。群众拿木头尺子量水泥厚度,数水泥袋子防止偷工减料,检查每道工序是否符合标准,不符合标准坚决不让进行下道工序。老百姓,成了村公路建设的最好的“监理”。

  养护篇 创新养护机制

  建立健全了市、县、乡(镇)三级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即县道以道班或中心道班养护为主,乡村道由承包养护、农民养护道班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相结合,形成了“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管养模式。

  建立了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渠道。省补养护工程资金按照县道每年7000元/公里、乡道每年3500元/公里、村道每年1000元/公里的标准执行。同时,各地还有计划地安排养护专项工程,逐步改善农村公路路况。

  此外,各地还摸索出不少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的新办法,芜湖市将农村公路的保洁、小修养护打捆,严格市场准入机制,进行社会化招投标,实行市场化养护;宁国市因路制宜,采取养护工区分组作业、养护工区总体承包、社会发包等方式对乡村公路进行养护管理;明光市实行乡村道路家庭承包养护责任制,建立农民道班,好路率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