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兴化:特色产业引领新农村建设

日期: 2008-04-11 00:00 作者: 来源:江苏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党中央把“生产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头版头条”的目标。作为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市江苏兴化,在这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他们一方面把特色农业产业化,提高比较效益,农民增收,一方面把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真正实现了以特色经济增加县域经济实力的目的。阳春三月,菜花飘香,记者来到这里实地调查……

  这里年产粮食132万吨,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七年获得粮食先进县称号;去年淡水产品总量达到18.1万吨,连续18年列江苏省第一;这里年产香葱等蔬菜100多万吨,是亚洲地区最大的脱水蔬菜基地。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193元,增幅达13.5%。财政收入达到24.6亿元,增幅55.14%,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市)。

  一棵葱鼓起20万农民钱袋子  兴化的土壤特别适宜种植香葱,年产量50万吨,20万农民从事香葱的种植加工业。每年给农民带来5亿元的纯收入。南京野生植物研院所、日本株式会社、兴化中野食品有限公司,看好这里优质香葱等蔬菜资源,投资8000万元组建了“兴野”公司,全面采用FD冻干先进技术,制成的食品保持了食品的色、香、味、形,不需要冷藏设备,只要密封包装就可在常温下长期贮藏、运输和销售,3-5年内不变质。台湾国际顶新集团则投资2000万元美金在兴化香葱主产区建立了顶芳公司,按国际标准生产“康师傅”方便面配料。公司与6000多农民签订了常年产销合同,农民的菜田成为公司的“绿色车间”。

  多少年来,兴化农副产品加工走的是“稻子剥个壳,猪子捅一刀,蔬菜去个根,醉蟹过年卖”原料工业之路。市委书记贾春林多次强调,改变这种“原料经济”的加工模式,大力提升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让农民们真正鼓起“钱袋子”。

  他们从“第一车间”抓起。该市农业、水产、林牧等职能部门与江苏省农科院、南农大、扬大农学院以及部分外省市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获得了以兴化香葱为主体的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研究和制定了近20个蔬菜生产的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目前,兴化全市120多家蔬菜加工企业中获自营出口权的6家,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企业12家,已经形成12万亩香葱生产基地、5万亩包菜、青梗菜生产基地和4.8万亩水生蔬菜生产基地。顶芳脱水食品公司新开发的速食汤料产品已进入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连销快餐业,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企业。信友食品有限公司引进和应用美国、韩国先进的脱水蔬菜生产线,并建有通过省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的万亩香葱生产基地。

  目前,该市已涌现年销售千万元以上的科技型农型企业120多家,形成了年销销售2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一只番茄每亩收入6000多元在远近闻名的“番茄村”――陈堡镇蒋庄村的大棚里,村支书姚长勇告诉我们,蒋庄村种植番茄已有20多年历史,起初是在露天里长,全靠老天给收成。眼下绝大多数都是钢架大棚种植,种植面积2000多亩。亩平纯收入达到6000元,是单纯种粮食6倍之多。

  新年一过,村里就委托曾经的农科员的季正忠领队,带着村里40名种番茄的农民,参加了电脑培训班,现在只要坐在电脑前,上网一点击就知道番茄价格、新品种、新技术等。如今村里建起了“番茄网站”,已有10多位农民尝试在网上卖番茄。去年9月,兴化市组织100多位农民到山东寿光、江苏铜山等地参观考察蔬菜种植技术。陈堡镇蒋庄村番茄种植专业户雷雨生与铜山县的“青椒大王” 马卫兵“一见钟情”。老马2003年得知兴化市蒋庄“红富堡”番茄的事,早想结识这些番茄大户,两人约定,相互之间免费提供种苗,定期进行技术交流。如今兴化的“红富堡”番茄已在铜山开花结果。铜山的青椒也在兴化“安家落户”。蒋庄村80%的农民都在番茄大棚中套种青椒,每亩增收800多元……

  兴化市副市长顾国平介绍,兴化市目前高效农业的总面积已达41万多亩,像这样的园区已有26个,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典型。去年全市财政投入1.5亿元,用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奖励农民新上项目。

  广大农民还创造了林下养鸡、树下养鹅、稻田养鸭、养龙虾等多种种植模式……一只螃蟹叫响水产品牌在兴化市燎原特种水产养殖公司的千亩“扣蟹”养殖场内,记者看到,一望无际的水面上,长满了翠绿色的“水花生”等水草,十几个身穿摸鱼用的皮衣的农民涉在齐腰深的水中,用带柄的网兜捞起只只张牙舞爪的小蟹。

  如今,全市7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中有50万亩放养或混养螃蟹,最少的1亩水面只放养200只,1只螃蟹的活动面积平均3个多平方米,尽管变1年上市为2年上市,但经济效益却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称之为“科技螃蟹”。市水产局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今年每亩螃蟹的纯收入可达2000多元,比上年上升25%以上,其中生态蟹、品牌蟹起了决定性拉动作用。

  拥有亿元资产,跨苏、皖、鄂养殖螃蟹面积12万亩的江苏泓膏大闸蟹有限公司去年销售额达到1.3亿元,创利税2200万元。江苏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水产博士薛晕把他们成功的秘诀概括为“四个化”:生态化———养殖环境、水体、天然饲料全部达到原生态标准;标准化———他们与省和泰州市共建了研究所,制定了规范的养殖标准,并且严格实施;品牌化———他们的“泓膏”大闸蟹在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点,出口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港澳地区;产业化———目前已开发了蟹粉、蟹黄、蟹油等10多个系列产品。

  目前,兴化市已有34个水产品成为省权威部门认定的绿色生态产品。3万吨螃蟹中,有近2万吨是生态蟹、品牌蟹。让生态螃蟹“有名有姓”闯市场已成为广大养殖户的共识。2007年,122多万农民来自水产业的纯收入人均达到1006.8元,增幅为50.83%。一把勺成就“不锈钢航母”

  20年前,兴化的不锈钢是从一把勺、一双筷子开始发展的,如今,在“中国不锈钢之都”的兴化戴南,云集了1000多家不锈钢企业,不锈钢制品产量占据了全国七分之一的市场。本镇及周边地区的10万多人吃“不锈钢饭”

  去年,江苏省确定以戴南为中心联合周边三市七镇共同打造“千亿元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戴南成为江苏首家跨地区产业集群的领军者。兴化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全面提升产业档次,一个千亿级“不锈钢之都”在崛起。

  戴南镇党委书记马元连介绍,戴南不锈钢产业升级是从抓抓节能减排开始的。随着该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条条排污的水龙,一个个冒黑烟的烟囱,成了戴南人心头的痛。从前年下半年起,戴南投资近3亿元以破除旧酸洗池为重点,全镇510家企业的酸洗池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砸掉,到污水处理厂集中酸洗。与治理污水同步,戴南镇彻底解决了78家烟尘超标排放企业治理问题。全镇淘汰了50多家高电耗的中频炉,取而代之的是低能耗的AOD精炼炉,产品的物理指标比过去提高15个百分点,产品质量完全采用国家和国际标准生产。新上了亿元以上现代化的生产线6条,填补了国内不锈钢制品的8项空白。在戴南,20多家企业获得各级“科技型企业”。

  节能减排作为倒逼机制,逼着产业升级,江苏新宏大公司拥有35项专利。他们与河海大学合作建立产品研发中心,高薪聘请了20多位专家、院士为顾问,开发出转盘真空过滤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家有能力生产转盘真空过滤机的企业。去年公司与英国考司兰特公司合作,投入6000万元扩大新产品的批量生产,今年的产值可突破5亿元,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目前,戴南镇近百家不锈钢企业产品销往国外,宏泰、星火、希尔发等9个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戴南镇“不锈钢产业效应”正在向周边地区辐射,兴化市的茅山、荻垛等乡镇、东台、姜堰等县市都与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互通有无,良性竞争,竞相发展的态势。